刑事诉讼法

发布部门:学院发布时间:2022-11-10浏览次数:10


目    录

《刑事诉讼法》课程标准

(教师、督导版)

课程编码:1B10617

课程名称:刑事诉讼法

英文名称:Criminal Procedure Law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学时/学分:34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开课专业:法学专业本科生


一、课程理念与定位

(一)课程理念

《刑事诉讼法》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理念教育,即围绕“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等理念进行教育;注重正当程序教育,即程序的正当性包含的价值是程序的中立、理性、排他、可操作、平等参与、自治、及时终结和公开;通过正当程序达到宪法的至信、至尊、至上从而实现宪法权威。以学生为主体,学以致用。

 1.全面实践终身教育理念

重视主体创造性的培养。刑事诉讼法作为法学类一门专业课程,如果仍将教育理解为传授稳定的、 确定的科学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课程教育不能停留在维持性的学习上,而应该实现从掌握性学习和维持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的转换,加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应变能力的培养。我们所讲的创新不是要求学生做前无古人的发明、创造,不是创造出什么新东西,而是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是个性健全发展的基本标志,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主体创造性的培养,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现实社会脱节的状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刑事诉讼法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使学生“学会认知”;使学生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学会做事”;使学生具有与他人密切协作的能力, “学会与人合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激发每个人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生存”。而最根本的是,正当程序理念的根深蒂固。

2.贯彻能力本位的质量观,重视学生个性差异

应按照“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的基本思路,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 “自学”原则上,而不是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为真正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应按照刑事诉讼法相关程序规定和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和才能,结合教师的指导意见,由学生自己拟定一个学习计划。学生用来学习的时间,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划分为:个人学习时间、 小组活动时间和教学时间(个别的或教学班的教学)等。学生大部分时间按一定的进度自主学习,遇到疑难问题或值得探讨的问题时,可以在小组或教学班当中互相讨论与辩论,百思不得其解或有必要进行深入讲解时,再由教师进行个别的或教学班的教学。

3.按照“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注重知识的相对性、情境性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应以发展意义为先,而不是以行为训练为先;教学设计者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设计各种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者对科学意义的理解,促进向科学概念的转变,教学目标设计既要关注基本学习目标的实现,更要为伴随学习过程而产生的游离目标留出空间;教学设计要体现在教学中真正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意在促进学习者人文科学素养发展的新型科学的学习方式。为此,可以在课程设计上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包括但不限于 立案、侦查、审查**、审判、辩护与代理等学习情境。在每一个教学情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以个别、小组的形式,按照给出的案例,结合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进行程序的设计,进行具体的程序操作,完成每一个程序应当完成的工作。教师只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二)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与地位

1)课程性质

《刑事诉讼法》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开设的十六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校法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法学课程。该课程讲授了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和刑事诉讼程序,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刑事诉讼程序,也要能够将理论知识及诉讼程序运用于具体案例,以解决实践问题。本课程采用讲授法、例举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力求法科学生树立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念,熟知刑事诉讼法的基本范畴、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程序,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实务知识与技能,完善刑事诉讼法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而提升法科学生的法学专业技能。

2)课程地位

《刑事诉讼法》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刑事诉讼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主干课。学习该门课程是在已经学习了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刑法总论、刑法分论、法律逻辑、证据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后展开的,同时该门课程的学习也为证据法学、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律师学、刑事模拟法庭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前导课程
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刑法总论、刑法分论、法律逻辑、证据学。
2)后续课程

监察法学、证据法学、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律师学、刑事模拟法庭、刑事执行学、社区矫正法学等。

3.课程的价值与功能

1)课程价值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系统掌握刑事诉讼的理念、刑事诉讼的基本范畴、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等基本知识,熟悉管辖、回避、辩护、代理、证据、证明等制度的设计原理和立案程序、侦查程序、**程序、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等基本操作与流程;训练学生具备具有运用刑事诉讼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刑事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学生应当了解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前沿和我国法制建设的趋势,掌握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刑事诉讼法学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具有运用刑事诉讼法学知识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运用刑事诉讼学理论和方法为学习其他部门法学和实践打下基础。

2)课程功能

本课程对法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基础支撑作用,它在整个专业应用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通过本课程的专业能力训练和专业素质的养成,学生初步具备从事刑事立案、侦查、**、审判等方面的实际工作的能力,毕业后可以公安、检察、监察、**、司法、律师为主要就业岗位。

二、课程设计思路

随着法制现代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相结合、控审分离、控辩对抗和审判中立、诉讼效率等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这种大背景下,刑事诉讼活动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犯罪活动日趋科技化、智能化,对刑事诉讼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各种法律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有显著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大刑事诉讼法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处理刑事法律案件,比较讲求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结合,尤其突出应用性。因而在课程设计上,根据教学规律及学生认知特点,将其分为两个模块:一是刑事诉讼理论;二是刑事诉讼程序。在刑事诉讼程序模块部分的讲授时,除了介绍必要的理论基本知识后,可根据实务的具体形式按其流程进行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刑事侦查、刑事审查**、刑事审判模拟等,将个案的分析与知识的传授相结合,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强化知识的记忆,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1.综合能力训练是课程教学的重点

《刑事诉讼法》课程实践性强,教学中把课程中的综合能力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确定能力训练统领知识传授的教学基本思路,并据此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将单一的、封闭的课堂教学扩大到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论文写作、法庭旁听、模拟法庭、暑期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活动之中,把课外的实践训练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形成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践训练。课内课外紧密配合,根据实务的具体形式按其流程进行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刑事侦查、刑事审查**、刑事审判模拟等训练项目,以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课程教学内容面向生活、工作需要,贴近行业

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面向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贴近相关行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贴近社会实际,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相适应,为学生毕业和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3.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学

以信息化校园里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通过《刑事诉讼法》网络课程、MOODLE教学平台的建设来组织教学,借助QQ群、微信群等方式,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

4.学习内容结构安排


序号号

教学单元(或项目)名称

理论课时

实训课时

总学时安排

 1

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概述

9

0

9

2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3

0

3

3

管辖与回避

6

0

6

4

辩护与代理

3

0

3

5

证据与证明

3

0

3

6

刑事强制措施

3

0

3

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制度

6

0

6

8

审前程序

6

4

10

9

审判程序

6

12

18

10

执行程序

1

0

1

11

特别程序

2

0

2

合计

48

16

64

课程建议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学时数为48学时或64学时两种,即分理论教学与刑事模拟法庭合拼或分列教学,具体视学年教学总体计划安排而定。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刑事诉讼法》是法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环节均应围绕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来实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树立法学专业职业理想,提升法律职业道德优化职业性格,塑造法律职业精神。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理解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学会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并 运用其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刑事诉讼中的问题, 并且能够运用刑事诉讼法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刑事诉讼中的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同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中心,强化语言写作与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还会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学以致用,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逐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职业能力。

(二)分类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刑事诉讼法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如立法宗旨、任务、基本特征、基本原则等;

2)掌握刑事诉讼中的回避、管辖、辩护与代理;

3)掌握证据、强制措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理性地运用一切资料进行论证的能力;

4)掌握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  

5)掌握刑事诉讼的一审、二审、审判监督、**复核程序;

6)掌握刑事案件的执行程序,具有高效率地适用刑事诉讼法律的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刑事特别程序的法律具体规定和具体实施程序。

2.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

 ①草拟刑事诉讼法律文书的能力;

 ②在不同场合、不同立场发表有力的口头或书面论证的能力;

 ③对专业及道德标准有足够的知识;

 ④在不同场合与刑事诉讼主体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2)社会能力

 ①社会认知能力;

 ②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③社会适应能力;

 ④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方法能力

能够运用刑事法律职业思维和法律原理来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各种案例,并且能够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基本的法律解释方法,能够在个案中进行法律推理。

3.素质目标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精神,品质优良,情操高尚,行为规范;

3)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正义感;

4)具有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5)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对抗能力和应变能力;

6)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较强心理承受能力和乐观向上的思想情绪;

7)具有较好的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8)具有刑事法律应辩、分析、判断能力;

9)具有刑事法律风险预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0)具有对刑事法律的理解、解释能力;

11)具有较好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12)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13)有人际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言语文雅、行为文明;

14)具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资料收集和实际工作能力;

15)具有熟练操作、应用计算机处理办公事务的能力。

刑事诉讼法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清单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三级目标

类别

说明

知识目标

掌握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理解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


1)了解刑事诉讼法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如立法宗旨、任务、基本特征、基本原则等;

2)掌握刑事诉讼中的回避、管辖、辩护与代理;

3)掌握证据、强制措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理性地运用一切资料进行论证的能力;

4)掌握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  

5)掌握刑事诉讼的一审、二审、审判监督、**复核程序;

6)掌握刑事案件的执行程序,具有高效率地适用刑事诉讼法律的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刑事特别程序的法律具体规定和具体实施程序。

能力目标

学会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并 运用其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刑事诉讼中的问题, 并且能够运用刑事诉讼法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刑事诉讼中的问题。

专业能力

草拟刑事诉讼法律文书的能力;

在不同场合、不同立场发表有力的口头或书面论证的能力;

对专业及道德标准有足够的知识;

在不同场合与刑事诉讼主体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社会能力

社会认知能力;

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方法能力

能运用刑事法律职业思维和法律原理来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各种案例,并能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基本法律解释方法,能在个案中进行法律推理。

素质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中心,强化语言写作与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还会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学以致用,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逐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职业能力。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精神,品质优良,情操高尚,行为规范;

3)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正义感;

4)具有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5)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对抗能力和应变能力;

6)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乐观向上的思想情绪;

7)具有较好的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8)具有刑事法律应辩、分析、判断能力;

9)具有刑事法律风险预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0)具有对刑事法律的理解、解释能力;

11)具有较好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12)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13)有人际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言语文雅、行为文明;

14)具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基本能力,一定资料收集和实际工作能力;

15)具有熟练操作、应用计算机处理办公事务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第一讲 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概述”课程内容与要求

章节

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素质)

学习内容

考核评价

学时

教学(训练)

方法、手段

说明

一、刑事诉讼

掌握概念、了解特征、厘清三大诉讼的区别

知识

能准确解读刑事诉讼概念,并分析特征,提练三大诉讼的关系。

基础性内容

概念解读

提问

9

理论讲授

课堂提问


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

提高性内容

特征分析

素质

培育良好的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扩展性内容

关于概念的几种学说

二、刑事诉讼法

掌握概念、了解属性和历史发展、法律渊源、与宪法、相邻部门法的关系,理解刑事诉讼法制定目的、根据和任务

知识

能准确解读刑事诉讼法概念,分析属性,准确理解与其它法律的关系等。

基础性内容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与属性;

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渊源;

刑事诉讼法与宪法、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刑事诉讼法制定目的、根据和任务。

提问

小论文

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

课堂作业

其它

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

提高性内容

属性分析,刑事诉讼法与宪法、相邻部门法的关系分析

素质

培育良好的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扩展性内容

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及对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形成与发展的借鉴。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刑事诉讼观

树立马克思、恩格斯的刑事诉讼观

知识

准确理解刑事程序法与刑事实体法的关系、刑事诉讼中的人权司法保障、刑事审判权的独立行使、刑事司法的民众参与、刑事诉讼的程序公正要求等马克思、恩格斯的刑事诉讼观。

基础性内容

刑事程序法与刑事实体法的关系;

刑事诉讼中的人权司法保障;

刑事审判权的独立行使;

刑事司法的民众参与;

刑事诉讼的程序公正要求;


理论讲授

课堂提问

课堂作业

其它

能力

阅读与理解,总结与思考

提高性内容

与西方刑事诉讼观的比较

素质

正确的法律观

扩展性内容

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刑事诉讼观的优越性

四、刑事诉讼理论的基本范畴

了解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范畴

知识

准确理解刑事诉讼理论的基本范畴的内容

基础性内容

刑事诉讼的目的;

刑事诉讼的价值;

刑事诉讼结构;

刑事诉讼职能;

刑事诉讼主体;

刑事诉讼客体。


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

课堂作业

其它

能力

分析、判断、推理和总结

提高性内容

几种观点的比较

素质

正确的法律观

扩展性内容

当前我国刑事诉讼改革实例及分析

五、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

树立基本理念并指导司法实践

知识

准确把握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

基础性内容

司法独立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

控审分离、控辩对抗和审判中立

诉讼效率


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

课堂作业

其它


能力

分析、判断、推理和总结

提高性内容

我国司法独立与西方司法独立的比较


素质

正确的法律观

扩展性内容

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理念落实

六、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

了解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性质、职责和任务

知识

公检法等国家专门机关的组织体系和职能分解

基础性内容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中国海警局等国家专门机关的组织体系、职能与任务


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

课堂作业

其它

能力

社会认知

提高性内容

国家专门机关的分工与衔接

素质

刑事法律思维

扩展性内容

我国机构改革对刑事诉讼中国家专门机关职能的影响

七、诉讼参与人

了解我国刑事诉讼中诉讼参与人的种类、权利与义务

知识

各种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与义务

基础性内容

当事人与其它诉讼参与人的种类、关系,权利义务的分解。


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

课堂作业

其它

能力

社会认知

提高性内容

权利行使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素质

刑事法律思维

扩展性内容

被害人权利义务的详解


(二)“第二讲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课程内容与要求

章节

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素质)

学习内容

考核评价

学时

教学(训练)

方法、手段

说明

二、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理论与实际结合,择重点解读刑事诉讼法第3-18条的规定

知识

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种类,每一个基本原则的含义及实践适用

基础性内容

一般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使用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特有原则:尊重与保障人权原则

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

严格遵守法律程序

依靠群众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未经人民**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

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提问、案例分析作业


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

课堂作业

其它


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性内容

在理解各原则的含义的基础上,着重各原则的实践适用

素质

培育良好的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扩展性内容

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三)“第三讲 管辖与回避”课程内容与要求

章节

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素质)

学习内容

考核评价

学时

教学(训练)

方法、手段

说明

一、管辖

在分别解构管辖与回避的同时,最终能厘清两者的关系,并形成自己的思考。

知识

掌握立案管辖、审判管辖的含义与内容,明白明确管辖的意义,能结合案例判明具体的管辖要旨。

基础性内容

立案管辖

审判管辖

指定管辖

专门管辖

提问、案例分析作业

6

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

课堂作业

其它


能力

社会认知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性内容

关于管辖的特别规定。

素质

培育良好的刑事法律思维能力;刑事法律应辩、分析、判断能力。

扩展性内容

管辖与回避的关系及处理

二、回避

知识

掌握回避的含义、适用条件及意义,并对具体程序有一定的把握。内

基础性内容

回避的概念及回避的情形和回避的种类

能力

社会认知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性内容

有因回避与无因回避

素质

培育良好的刑事法律思维能力;刑事法律应辩、分析、判断能力。

扩展性内容

管辖与回避的关系及处理


(四)“第四讲 辩护与代理”课程内容与要求

章节

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素质)

学习内容

考核评价

学时

教学(训练)

方法、手段

说明

一、辩护

正确解读辩护、刑事代理的概念,明了我国辩护制度的发展及辩护的种类、方式等,初步学会辩护词、代理词的撰写

知识

明了我国刑事辩护的主要内容

基础性内容

辩护制度概述

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基本内容

提问、案例分析作业

3

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

课堂作业

其它


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撰写辩护词的能力、发表有力的口头或书面论证的能力

提高性内容

如何辩护?

素质

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正义感,良好的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扩展性内容

为什么要有辩护?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二、代理

知识

明了我国刑事代理的主要内容

基础性内容

刑事代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撰写辩护词的能力、发表有力的口头或书面论证的能力

提高性内容



素质

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正义感,良好的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扩展性内容

被害人的司法救济



(五)“第五讲 证据与证明”课程内容与要求

章节

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素质)

学习内容

考核评价

学时

教学(训练)

方法、手段

说明

一、证据

明了证据的概念、掌握每一种证据的种类和特点;正确解读证据的理论分类;厘清证据分类与证据种类的关系

知识

概念和种类,每一种证据的含义及实践适用

基础性内容

证据的概念

证据的种类

证据的分类

提问

案例分析

作业

3

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

课堂作业

其它


能力

社会认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性内容

厘清证据种类与分类的关系

素质

培育良好的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扩展性内容

电子证据的发展与运用

二、证明

明了证明、证明对象、证明要求等概念,能初步正确收集和运用证据,掌握非法证据的认定和排除规则

知识

概念的解读、证据的收集、证据的判断、证据的运用、非法证据的排除、证明及证明要求。

基础性内容

证明

证明对象

证明要求

能力


提高性内容

非法证据的排除

素质


扩展性内容

疑罪从无原则的理解和落实


(六)“第六讲 刑事强制措施”课程内容与要求

章节

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素质)

学习内容

考核评价

学时

教学(训练)

方法、手段

说明

一、概述

介绍刑事强制措施的概念及性质、特征和种类

知识

理解概念要义,明确适用目的

基础性内容

概念、性质、适用原则

提问

3

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

课堂作业

其它


能力

演绎能力。

提高性内容

目的

素质

培育良好的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扩展性内容

域外的相关情况简介


二、拘传

明了概念,把握适用条件和具体程序

知识

理解概念、特征、掌握适用条件和程序

基础性内容

概念、特征、适用条件和程序

提问、案例分析

能力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性内容

拘传与相关措施的比较

素质

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扩展性内容

传唤程序的前置

三、取保候审

明了概念,把握适用条件和具体程序

知识

理解概念、特征、掌握适用条件和程序

基础性内容

概念、特征、适用条件和程序

提问、案例分析、作业

能力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性内容

适用条件的完善

素质

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扩展性内容

比较保释制度

四、监视居住

明了概念,把握适用条件和具体程序

知识

理解概念、特征、掌握适用条件和程序

基础性内容

概念、特征、适用条件和程序

提问、案例分析、作业

能力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性内容

指定居所的界定

素质

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扩展性内容

监视居住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五、拘留


知识

理解概念、特征、掌握适用条件和程序

基础性内容

概念、特征、适用条件和程序

提问、案例分析、作业

能力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性内容

三大拘留的比较,刑事拘留适用情形的深入理解及拓展

素质

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扩展性内容

拘留程序的正当性

六、逮捕

明了概念,把握适用条件和具体程序

知识

理解概念、特征、掌握适用条件和程序

基础性内容

概念、特征、适用条件和程序

提问、案例分析、作业

能力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性内容

逮捕条件的完善

素质

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扩展性内容

逮捕制度的改革


(七)“第七讲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制度”课程内容与要求

章节

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素质)

学习内容

考核评价

学时

教学(训练)

方法、手段

说明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解读概念、了解规定、掌握程序

知识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概念和性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

基础性内容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概述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

提问

2

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


能力

有效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提高性内容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性质

素质

培育良好的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扩展性内容

精神损失的赔偿

二、中止、终止

解读概念、理解适用情形

知识

中止、终止的概念解读,中止、终止情形的理解

基础性内容

中止、终止的概念,中止、终止的情形

提问、小练习

2

理论讲授

课堂提问

课堂作业

能力

社会认知能力

提高性内容

中止与延期的比较

素质

培育良好的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扩展性内容

终止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三、期间、送达

重点是期间的计算及送达的种类

知识

期间的规定及计算

基础性内容

期间的概念、期间的规定、期间的计算、送达的种类

提问、测验

2

理论讲授

课堂提问

能力

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提高性内容

期间的延长与中断

素质

培育良好的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扩展性内容

涉及节假日的期间计算


(八)“第八讲 审前程序”课程内容与要求

章节

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素质)

学习内容

考核评价

学时

教学(训练)

方法、手段

说明

一、立案

明了立案的概念及意义,重点掌握立案的条件和立案监督内容

知识

能准备判明报案、控告、举报等材料的真伪,做到有案必立,并能严守立案程序。

基础性内容

立案的概念

立案的条件

立案监督

提问、案例分析作业

2

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

课堂作业

案例的找寻及材料的整理与编辑


模拟法庭开始准备:分组、案例准备、材料整理

能力

刑事法律应辩、分析、判断能力

提高性内容

立案材料的预审查

素质

刑事法律风险预测能力

扩展性内容

监察委管辖的刑事案件的立案

二、侦查

明了侦查的概念及原则、理解每一种侦查行为及强制性措施的内容和适用

知识

熟悉每一种侦查行为的内容和操作

基础性内容

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被害人,勘验、检查,搜查,查封、扣押书证、物证,鉴定,技术侦查措施,通缉等

提问、案例分析

2

能力

草拟刑事诉讼法律文书的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刑事法律职业思维能力

提高性内容

讯问、询问、检查、搜查等技巧

素质

求真务实、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扩展性内容

技术侦查措施运用存在问题的破解

三、**

了解**的一般理论,掌握我国刑事**的条件,掌握不**制度

知识

熟悉审查**的内容,草拟**书和**提纲、不**决定书等

基础性内容

案卷材料等的审查,**书、不**决定书等的撰写纲要,不**的程序规定。

提问、案例分析、作业等

6

能力

草拟刑事诉讼法律文书的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刑事法律职业思维能力

提高性内容

酌定不**的把握

素质

刑事法律应辩、分析、判断能力

扩展性内容

认罪认罚案件的**要求。



(九)“第九讲 审判程序”课程内容与要求

章节

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素质)

学习内容

考核评价

学时

教学(训练)

方法、手段

说明

一、第一审程序

掌握第一审程序的各个环节

知识

熟悉一审诉讼程序,把握好简易程序、速裁程序的适用条件

基础性内容

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简易程序

速裁程序

提问、案例分析、作业

13

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

课堂作业

模拟法庭


能力

草拟刑事诉讼法律文书的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刑事法律职业思维能力

提高性内容

认罪认罚程序


素质

刑事法律应辩、分析、判断能力

扩展性内容

审判中心主义的落实

二、第二审程序

掌握第二审程序的各个环节

知识

准确把握上诉、抗诉的条件,明了二审案件的正确处理

基础性内容

第二审程序的提起

第二审程序的审判

上诉不加刑

对涉案财物的处理

提问、案例分析、作业

2

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

能力

草拟刑事诉讼法律文书的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刑事法律职业思维能力

提高性内容

上诉不加刑原则准确把握

素质

刑事法律应辩、分析、判断能力

扩展性内容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处理

三、**复核程序

掌握**复核程序的各个环节

知识

严格**案件的证明标准,从严把握**判决和裁定

基础性内容

**复核程序的概念

**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缓期两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提问、作业

1

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

能力

社会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性内容

**复核材料的审查

素质

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正义感

扩展性内容

严控**的证明标准

真正落实少杀慎杀的刑事理念

四、审判监督程序

掌握审判监督程序提起与审判

知识

准确对待申诉,严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条件

基础性内容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特征、提起与审判

提问、案例分析

2

理论讲授

课外影视观看

能力

社会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性内容

审判监督程序的启动

素质

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正义感

扩展性内容

禁止双重危险


(十)“第十讲 执行程序”课程内容与要求

章节

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素质)

学习内容

考核评价

学时

教学(训练)

方法、手段

说明

一、执行程序概述

理解执行的概念

知识

了解执行涵义

基础性内容

执行概述

提问、案例分析作业

1

理论讲授

其它


能力

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性内容


素质

培育良好的刑事法律思维能力。

扩展性内容


二、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了解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知识

了解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基础性内容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能力

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性内容

监禁刑与非监禁刑执行的关系

素质

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正义感

扩展性内容

罚金的执行

三、执行的变更与处理

正确处理执行的变更等情形

知识

正确处理执行的变更等情形

基础性内容

执行的变更

能力

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性内容

减刑、假释

素质

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正义感

扩展性内容



(十一)“第十一讲 特别程序”课程内容与要求

章节

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素质)

学习内容

考核评价

学时

教学(训练)

方法、手段

说明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准确理解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的特点,严格把握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各种程序

知识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规定

基础性内容

执行概述

提问、实例剖析

2

理论讲授

其它


能力

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提高性内容


素质

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乐观向上的思想情绪。

扩展性内容


二、刑事和解程序

了解刑事和解程序概念及意义,熟悉其案件范围及审查处理

知识

了解刑事和解程序

基础性内容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提问、演示

能力

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提高性内容

监禁刑与非监禁刑执行的关系

素质

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正义感

扩展性内容

罚金的执行

三、缺席审判程序

正确把握缺席审判案件的条件,了解程序规定

知识

正确把握缺席审判案件的条件,了解程序规定

基础性内容

执行的变更

提问、模拟

能力

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性内容

减刑、假释

素质

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正义感

扩展性内容


四、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了解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法律规定,熟悉该程序的适用要点和救济内容

知识

了解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法律规定,熟悉该程序的适用要点

基础性内容


提问、模拟、作业

能力

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性内容


素质

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正义感

扩展性内容


五、强制医疗程序

了解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与救济

知识

了解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条件

基础性内容


提问、模拟、作业

能力

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性内容


素质

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正义感

扩展性内容



五、课程组织与实施

(一)课程学习情境规划与设计

刑事诉讼法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有其内在的深刻理论基础,对程序正义与效率的追求,要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设计与规划好具体的学习情境。根据上述的课程内容和要求,结合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现象、案例和判例,始终以程序正义与效率为主线,作出具体的特色性的安排。

(二)课程实施

1.本课程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现场教学法等,把知识、技能和态度自然融入教学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通过多种引导问题将学生引入到教学工作行动中,使学生在教与学中思考、构建知识体系和发展综合能力。同时根据每个学习任务各道工序需要,鼓励各小组自行到**、检察院、公安机关、律师事务所等调研、观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搭立网络学习平台,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中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点采用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2.开展研究性教学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借鉴国内相应大学的教学经验,结合我校课程特点,开设研讨课程。

3.课程实训环节主要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划分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个任务流程完成后,小组成员在相关部门中所担任的不同角色实行轮换。小组负责人要负责组内成员合理有效的分工以及工作过程中的协调、组织讨论、任务汇总等工作,融“教、做、学”为一体,让学生“动”起来。




六、教学评价与考核

(一)学习评价

采用教师评价和学习者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的方法,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实一体化评价等。

(二)考核内容组成与所占比例建议

考核方式以平时的过程考核与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平时的考核评价在各个单元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同步跟进,评价方式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每个任务单元总分100分,其中学生自评部分占20%,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各占30%70%;本课程平时成绩由每个学生在各任务单元所得分数之和取平均而成。

(三)考核比重建议

名     称

考核比例

考核方式

理论

知识

考核

期末闭卷考试

50%

考试

平时成绩

课堂表现、考勤等

20%

考查

课内实践

实践操作过程和效果

30%


100%


(四)具体考核标准

序号

教学单元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考核比例

1

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概述

能通过学习,树立程序正义的基本理念、具有较强的职业和社会责任感、守法**意识 ,初步具备辩证思维能力

10%

2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结合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掌握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能根据具体案例,剖析问题。

10%

3

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一)——管辖与回避

熟悉并能够运用:《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法律解释对立案管辖、级别管辖、地区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专门管辖和特殊情况管辖、回避的规定。

10%

4

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二)——辩护与代理

熟悉并能够运用:《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法律解释对辩护与代理的规定,辩护词的基本格式与写法。

10%

5

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三)——证据概论

理解:刑事诉讼证据的基本属性,证据裁判原则,自由心证原则,各种证据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区别,理论上对证据分类的依据及间接证据的特点和运用,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刑讯逼供原则的要求和意义,刑事证据规则的基本内容。熟悉并能够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共犯口供的适用,证人的保护制度,间接证据、传来证据、言词证据等运用规则,证明责任原理及我国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审查判断证据的任务、标准和对各种证据的审查判断。

10%

6

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四)——强制措施

熟悉并能够运用:《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法律解释对强制措施的规定。

10%

7

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五)——附带民事诉讼等

熟悉并能够运用:《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法律解释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期间、送达、中止和终止的规定。

5%

8

审前程序——立案程序、侦查程序、**程序

理解:立案的材料来源,立案的条件,立案的程序,立案监督制度。  

熟悉并能够运用:《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法律解释对侦查程序的规定,审查**的步骤和方法,提起公诉、不**的条件,附条件不**制度,**书的制作,自诉状的制作。

10%

9

审判程序——一审程序、二审程序

熟悉并能够运用:《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法律解释对第一审、第二审程序的规定,判决、裁定、决定、上诉状、抗诉书的制作,尤其对简易程序、速裁程序的具体运用。理解:上诉、抗诉的主体范围、理由、期限,全面审查原则、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内容,第二审程序的审理方式、程序和审理后的处理,二审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和自诉案件的处理,对查封、扣押、冻结在案财物的处理程序,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核准程序。

10%

10

审判程序——**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

熟悉并能够运用:《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法律解释对**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

5%

11

执行程序及其他

理解执行的依据,执行机关,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执行的变更程序,对新罪和申诉的处理程序,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程序。熟悉并能够运用:《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法律解释对执行程序的规定。

了解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缺席审判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与司法协助制度的法律依据。

10%

合计

100%



七、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一)师资配置要求

组建专任教师和**教师组成的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

校内专任教师一览表

序号

姓名

职称

学位

备注

1

戎百全

副教授

硕士

律师、仲裁员

2

徐  敏

副教授

硕士

人民陪审员

3

丁寰翔

副教授

硕士

仲裁员

4

庄华忠

讲师

硕士

律师

校外**教师一览表

序号

姓名

单位

职称/职务

备注

1

陈鹿林

宁波市人民检察院

检察员


2

刘磊桔

宁波市中级人民**

法官


3

徐  虹

浙江波宁律师事务所

律师


4

王海波

宁波市公安局海曙分局

警察


(二)实践教学条件配置要求

1.课程对校内实训基地或实物模拟仿真、混合仿真和计算机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的要求

1)符合现代刑事审判的模拟法庭及设施,如法庭、法袍、法槌等,公诉人的制服、律师袍,审判长、人民陪审员、审判员、诉讼代表人、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法定代理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等铭牌,其它;

2)符合现代刑事审判的同步录音录像设施及相应技术人员,旨在实景回放,寻找问题,提高水平。

2.课程对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

公、检、法、律相关单位的相应实训基地,要求能容纳300人左右的学生的实习、训练,并由学院统一出面联系落实或确认,以改变“放羊”、“盖章”实习的陋习。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课程网站和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

每个学年有必要的经费支持精品课程网站维护和更新,包括教学文件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及数字化也是不可或缺的。更多慕课、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素材、学习参考书、专业期刊和专业网站介绍与引入。

2.模拟法庭案例库的建设

建成十至十五个来自真实判例的模拟法庭案例库,并每学年有二三个新的案例增加,淘汰不合适的案例。

3.刑事诉讼法试卷库的建设

刑事诉讼法试卷库的建设基础是题库的建设,开发APP软件,自主命题、自主测验、自主评价。

(四)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

《刑事诉讼法》  程荣斌、王新清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8

2.参考书

 1. 陈光中主编  《刑事诉讼法》(第六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2

 2. 樊崇义主编  《刑事诉讼法学》(第四版)    法律出版社               20168

 3. 王国枢主编  《刑事诉讼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7

 4. 徐静村主编  《刑事诉讼法学(上、下册)》  法律出版社              200411

 5. 郑可悌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分解实用全书》法律出版社   20149

 6. 郭天武主编   《刑事证据法学:原理.案例.实验》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55

 7. 宋世杰等著   《比较刑事诉讼法学》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4

 8. 陈瑞华著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2

 9. 邵世星、刘选著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疑难问题研究》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4

 10. 陈瑞华著   《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11

 11. 左卫民、周长军著   《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                  19997

 12. 樊崇义著   《迈向理性刑事诉讼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3

 13. 陈光中主编    《刑事诉讼法学五十年》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99

 14. 中国法制出版社编  《刑事诉讼法教学法规 》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5

八、附  录

(一)案例

1.辛普森案与杜某某案

 2.铁法官案

 3.吕某某、杨某某故意杀人案

4.董某故意杀人案

5.付爱勤****案

6.陈某某妨害作证案

7.章某某非法行医、故意伤害案

8.李某某伪造证据、妨害作证案

9.上海某公司侵犯名誉权案与刘某**案

 10.《刑事审判参考》中的合适案例

(二)司法解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2.最高人民**、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3.最高人民**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4.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

 5.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6.律师办理刑事案件规范


课程标准制订人:戎百全

审核人:

修订日期:     20181112



Copyright©:浙江万里学院 浙ICP备050145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