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下的《商务笔译》教学案例

发布部门:学院发布时间:2022-10-31浏览次数:10

课程思政建设下的《商务笔译》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商务笔译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32学时,学分:2学分

授课对象:商英2017级,商英190


基于SPOC的“英汉词义对比与翻译”教学设计展示

  1. 本节知识点目标

重点:

1.1英语与汉语在构词法上的异同;基于构词法,了解英汉词义翻译转换时的方法与技巧;

1.2 翻译时如何在同义词与近义词之间选词;基于语境,了解翻译中的词义选择。

难点(思政元素的融入):

1.3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语义演变与翻译;通过查询资料,发现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在汉语中的语义演变过程,对比其在英语中的不同译文呈现,形成对中华文化术语的认同感。


  1. 所需学时

    1. 针对本节重点:课前2学时(基于SPOC平台的课前预习) + 课堂2学时 + 课后2学时 (基于SPOC平台的后测、讨论、作业)

    2. 针对本节难点(思政元素的融入):课前2学时(基于SPOC平台的小组翻译任务)+ 课堂2学时 + 课后2学时(基于SPOC平台的讨论、反思、互评)


  1. 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

3.1 本节重点教学过程

  1. 依托SPOC的课前预习

依托SPOC学习支持平台,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微课视频(英汉词义对比与翻译;选词与翻译),驱动课堂教学开启前的预习,如下图所示:


  1. 基于问题的导入(Bridge-in

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抛出讨论问题(如下图所示),引导学生通过文献查找与梳理、开展在线讨论与解答,巧妙导入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线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以便逐步将知识点梳理、串联、归纳成完整的知识单元。

  1. 学习目标的设定与引导(Objectives

主讲教师借助SPOC平台,发布本节知识点学习目标(1.1英语与汉语在构词法上的异同;基于构词法,了解英汉词义翻译转换时的方法与技巧;1.2 翻译时如何在同义词与近义词之间选词;基于语境,了解翻译中的词义选择;1.3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语义演变与翻译;通过查询资料,发现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在汉语中的语义演变过程,并对比其在英语中的不同译文呈现);以线上线下评价方式为杠杆,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线上线下学习。结合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向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拓展线上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深度学习。拓展线上学习资源,举例如下:


  1. 基于SPOC的前测(Pre-asses**ent

前测是检验学生本节知识点的预习效果,主讲教师通过SPOC设置限时答题,向学生发送题目(如下图),系统自动对学生答题的结果进行自动评判和实时数据统计分析,以便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错误答案予以有针对性的讲解。


  1. 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参与式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记忆,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的能力。主讲教师基于SPOC平台,翻转知识学习过程,目前为止,已经引导学生参与了课前微课学习、前测、讨论和反馈。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前反馈信息开展有针对性教学,通过课堂精讲、操练,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得以内化。

课堂上,教师精讲内容,举例如下:

第一:构词法与新词翻译。在翻译新词时,有必要让译语读者了解该词的意义产生方式及时代赋予它的新义,从而更好传递其语义。

For example: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The term, literally“white-bone demon”is the name of a siren in the famous Chinese novel “journey to the West”. Nowadays, it blends three respective words“white-collar, backbone and elite”together to form a new title for white-collar office elites.

课堂上,师生研讨式、互助式学习,举例如下:

第一:选词与翻译。选词一般是在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进行,以寻找最恰当的译文表达方式。

第二:选词与翻译。基于语境,翻译时如何在同义词与近义词之间选词。

综上,课堂上教师引导小组开展研讨式、互助式学习。而后通过师生、生生互评的方式,评价学生小组的学习成果,并针对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讲解,培养学生译文审美与鉴赏能力等。


  1. 基于SPOC的后测(Post-asses**ent

通过后测,旨在巩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主讲教师依托SPOC平台,设置课程后测,后测方式包括测试题、在线作业、在线讨论等。本节知识点的后测方式为线上小组作业及讨论,如下图所示:

综上,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微课学习、前测、讨论与反馈,以及课堂的参与式学习、课后基于SPOC平台的知识点后测,采用“SPOC学习+知识讲解+技能实操+SPOC复习”的教学组织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与翻译批评能力、译文审美与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2 本节难点教学过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1)依托SPOC平台发布课下小组任务

依托SPOC学习支持平台,发布课下小组翻译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仁”、“义”、“礼”、“知”、“勇”、“道”等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为研究对象,通过查询文献资料等,发现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在汉语中的语义演变过程,并对比其在英语中的不同译文呈现,并思考中华文化术语在现代的解读和意义。如下图所示:

2)教师课堂上精讲、引导

小组翻译任务发布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文献阅读和技能分享,从跨学科视角看待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任务,包括哲学、文学、文化、社会学等学科的含义及其语义演变过程,以及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在西方世界的不同译文呈现与解读等。就以上小组翻译任务,教师精讲内容,概述如下:

综上,教师依托SPOC平台发布课下小组翻译任务,并引导学生小组通过文献阅读和技能分享,从跨学科视角看待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任务;学生小组课下完成翻译任务,课堂上教师精讲相关内容,而后开展师生研讨,从而引领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味中国文化外译由归化走向异化的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豪,培养学生的行业情怀与家国情怀,这也是本课程思政元素的具体体现之一。

3.3 本节知识点的内化与拓展

1)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归纳总结与拓展思考(Summary

本节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的归纳、总结与拓展,是通过线下课堂,以及MOOC线上研讨来实现,归纳总结内容,举例如下:

第一:词语翻译时,若无上下文语境可参考,通过查阅词典,可得出其在目标语中表达;

第二:词语翻译时,若有上下文语境,必须基于语境,先确定其在源语中的意义,再用合适的译文进行表达,比如译文是如实表达,还是比喻式表达等;

第三:新词翻译时,有必要让译语读者了解该词的意义产生方式,以及时代赋予它的新义,从而更好传递其语义;

第四:文化关键词翻译时,有必要了解其语义演变过程,以及时代赋予它的新义,并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对比不同英文译本的产生原因,进而反思当今中国文化外译的翻译策略和时代特征。

........

可见,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归纳总结,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翻译中的语义选择技巧和方法,思考语境对于翻译中语义选择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在翻译转换时,不同译文中反映出的不同翻译策略和原则等,从而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点内化,形成知识的总体构架,并辅以线上拓展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维度和深度。


  1. 后续课程预告(Bridge-out

后续课程预告是指,依托MOOC平台,一是发布优质微课视频、拓展阅读文献等课程后续资料,形成教学设计的逻辑闭环,从而与课前预习环节形成了有效的教学和学习迭代;二是发布下节课程的预告,学生通过有效预习,准备下一节知识点的翻转课堂、讨论、前测等课前学习。




Copyright©:浙江万里学院 浙ICP备050145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