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概况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面向英语专业及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了解、感知并理解文化差异,探究文化多样性的相关模式和维度;掌握跨文化交际中基本的语言技能和沟通技能,从而具备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和矛盾应用能力。课程历时16周,每周2学时,共计32学时,选课人数为127人,分为三个教学班。
二、教学内容
以课程的“中西节日文化差异”话题为例,解释如何运用该实践模式使学生在了解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的背后所蕴藏的价值观异同的同时,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坚定中国文化道路的自信,从而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国际视野的学子。
三、学时安排:5学时,其中课外3学时,线内2学时
四、教学过程安排:
(1)课前:态度培养及兴趣养成 (0.5学时)
课前主要有两项教学活动,包括研讨经典叙事和感悟他们叙事,旨在使学生意识到文化差异的普遍性,在培养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同时树立他们开放、包容的交际态度。
①课前活动1:研读经典叙事
学生阅读央视网“走向伟大复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专题报道,专题主要介绍了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国庆欢庆形式两个内容。学生根据阅读掌握我国国庆庆祝的方式,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反思并总结中国其它节日的庆祝方式。
图1.学生课前阅读材料(央视网“走向伟大复兴”)
②课前活动2:感悟他者叙事
学生阅读美国《****》记者Ian Johnson撰写的新闻报道“Pomp and Glory in Beijing”。 Ian Johnson是前美国驻华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他通过对中国国庆阅兵的细节描述,告诉西方人,中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又真实的爱。通过阅读要求学生掌握西方人眼中的国庆概念,同时要求学生查找其它国家的国庆方式,并和中国的进行对比。
图2.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Pomp and Glory in Beijing”
评价标准:学生在讨论区的参与度与贡献度。
(2)课上:知识建构与习得 (2学时)
课上的主要任务是关注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层面,教学活动主要围绕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交际策略展开,利用建构主义理论为学生构建起跨文化交际理论学习的空间。
①课上活动1:学习语言知识
通过翻译、填空、词义辨析等练习,指导学生学习美国记者报道中的语法、语义、语篇、以及修辞手法等语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例如标题的中文翻译,关注它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学习新闻英语的用词。
图3.学生通过雨课堂选择正确答案
②课上活动2:学习文化知识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学生课前所搜集的资料,讨论中西方不同的国庆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例如,国庆名称的差异性;国庆休假的差异性;庆祝方式的差异性;各国阅兵仪式的差异性。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知识点内涵。
图4.学生课堂讨论小组记录表
评价标准:上课参与度和小组合作度,小组合作度主要参看小组研讨记录表和小组发言情况。
(3)课后:技能实践与个人反思(2.5学时)
课后的主要任务旨在通过构建真实交际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开展反思以促成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让使学生清晰认识自己的跨文化知识构成,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技能水平。
①课后活动1:找留学生同伴一起观看“70周年庆典”
请学生邀请在校的留学生一起观看中国“70周年阅兵庆典”,并从中发现文化的影响并进行讨论。具体讨论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的国庆阅兵和你们国家的阅兵仪式是否有区别,具体的区别在哪里?(2) 西方国家是如何庆祝国庆的?(3)中西方在节日庆祝上还有哪些异同(试以每个国家最有代表性的国家传统节日为例)?学生在完成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并于下一次课上进行分享。
图5. 学生邀请“文化伙伴”观看视频现场
②课后活动2:反思日志撰写
要求学生对照Byram的跨文化能力五个维度撰写反思日志,理性分析评价自己在前3个环节的学习,运用跨文化交际知识、态度和技能,重点反思自己在真实交际环节中的表现,以及和“留学生伙伴”共同观看国庆阅兵的感想。
图8.学生课后在Moodle讨论区撰写的反思日志
评价标准:练习正确率,反思日志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