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见,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2018年1月22日,我校正式公布了浙江万里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六个一”项目建设方案,推动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外语学院成为校级课程思政建设“六个一”示范建设学院。第一批课程思政“六个一”示范课程中,外语学院立项的示范课程通过学校观摩,在全校推广思政教学案例和培养方案,形成了极好的示范效果,受到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在外语学院第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上,“商务笔译”等第二批课程思政建设得到了外语学院领导一如既往的政策扶持和教改指导,确保了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为继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外语学院于2019年12月24日下午在9101会议室召开了第二批课程思政项目建设汇报会。根据学校对示范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商务笔译”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组制定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从课程标准的编制、教学计划的设计、到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等方面,充分挖掘核心价值观和德育元素,精心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教学与育人的每一个环节。
一、“商务笔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
“商务笔译”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翻译素质的语言课程,也是大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课程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过程中,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清晰认识中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与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切实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旨在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文化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实现课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终极目标。
(1)树立国际化视野。将翻译教学内容和思想政治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国际化视野,以更加开阔的眼光观察外部世界。同时,让学生更全面和更充分地认识到,翻译能力与思辨能力相融合的重要意义。目前,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纷纷将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作为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内化公民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开放性的全球化视野。
(2)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建设的源动力,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的根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对此,专业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认同并喜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自豪感。例如,非遗文化景点的翻译不仅可以让入境游客有机会了解我国丰富的非遗文化,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还可以构建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在翻译教学中,将翻译技能操练和民族文化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3)培养民族使命感。中学西传是国家给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即将中国先进的技术、悠久的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项世界传播。翻译教学应坚持在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始终贯彻育人育才的德育馆,秉承专业教学需要肩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不忙初心、肩负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感。
二、思政元素与“商务笔译”课程教学的融合
《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并规定“专业课程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2.1 教学目标
“商务笔译”课程基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国际商务背景下的商务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商务文化差异性意识,了解中英文各类文本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区别,进而了解国际商务背景下商务翻译的文化交际功能,掌握商务翻译基本方法,为从事涉外经济活动奠定一定的商务英语翻译基础,具有相应岗位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相关业务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课程名称:商务笔译 | |||
知识目标 | 素质目标 | 能力目标 | 德育目标 |
商务知识和翻译基本概念等。 | 中英文语言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译文赏析等。 | 翻译技巧、翻译批评等。 | 通过探讨翻译策略选择与中国文化外译、翻译中的文化自信、翻译专题中的思政元素等,引导学生进行公民道德观教育、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爱国精神以及人格培养等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和行为引导,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
2.2 教学设计
本课程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依托,结合任务式、专题研讨式、项目式教学等组织形式,围绕不同专题内容,将思政元素穿插入各个专题,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了解并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内容方面。基于课程教学目标和受众学习特点,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各项商务翻译主题、翻译技巧、翻译基本概念等内容外,还融入思政德育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获取理论源泉和学术支撑,还应广泛吸取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中的思想元素,以其他学科知识为载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和说服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学素材上,本课程选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对照)给学生补充翻译教学素材,选用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版本作为译本对比素材,并对比分析中英文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与评论等等,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客观对待中西方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别和不同,进而真正能够尊重我国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了解和认同,主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最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体如下:
教学内容 | 德育元素 | |
专题一:英汉语言的对比 | 1.从翻译的基本单位——单词——入手,对词义的选择和语气的表达两方面进行讲解,然后通过对英汉词汇异同的分析,说明翻译实践中严谨译风的重要性,并为句子翻译打下基础。 2.了解词义在不同语境的不同意义,结合英译汉和汉译英的案例分析,讲解语境对于翻译中词义选择的重要性。 | 1.了解中国文化关键词的语义演变过程,以及对西方文化概念的影响; 2.分析中国典籍作品中文化关键词在西方的翻译,以及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变异现象; 3.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关键词的语义内涵,构建文化自信。 |
专题二:英汉互译常用技巧 | 1.了解翻译转换过程中的词性转换、主语选择,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等, 2.了解英语强调形合,语言逻辑结构严谨;中**调意合,句子衔接较为松散,由此带来的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选择。 | 1.在中国文化外译背景下,如何选择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才能有效传播中国文化; 2.选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对照)等素材作为翻译技巧练习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专题三:企业宣传材料翻译与产品说明书翻译 | 1.了解企业宣传材料和产品说明书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文体特点等,并掌握英汉互译的翻译原则。 2.了解英汉长句的不同语言特点、不同句子组织结构、不同衔接手段以及在翻译实践中如何灵活形成译文。 | 1.选用中国著名商帮文化,如“宁波帮”文化的中英文对照素材作为翻译练习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对比中西方企业文化中核心价值观的异同,结合翻译练习和专题讨论,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
专题四:时事新闻翻译 | 1.了解时事新闻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文体特点等,并掌握时事新闻的翻译原则。 2.了解不同语境中,时事新闻用语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翻译策略,对中英文中文化概念的差异性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有所了解。 | 1.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国内外新闻事件,对比各国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报道的异同,结合翻译练习和专题讨论,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由、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专题五:商务翻译 | 1.了解商务文本的语言特点、语篇结构、文体特点等,并掌握商务文本的翻译原则。 2.了解省略和替代一样,都是避免重复的一个常用手段。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省略现象可大致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 | 1.选用贸易摩擦的中英文报道作为翻译练习素材,结合翻译练习和专题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
专题六:旅游翻译 | 1.了解旅游宣传材料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文体特点等,并掌握旅游宣传材料的翻译原则。 2.了解四字格是汉语中灵活组成的词块结构,往往也是学习者较难掌握的翻译内容,通过对四字格组成特点的分析,重点讲解四字格的翻译技巧。 | 1.选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英对照材料作为翻译练习素材,引导学生梳理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2.选用民族传统节日的中英文介绍作为翻译练习素材,结合专题讨论,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起到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的作用。 |
第二、教学设计方面。本课程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采取互动式、自省式、实战式、模拟式等多元教学方法,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商务笔译》课程思政建设基于SPOC平台,翻转课程教学,挖掘课程的隐性思政元素,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全球化视野,塑造主流价值观、培育公民意识。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挖掘“商务笔译”课程的思政元素,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全球化视野,塑造主流价值观、培育公民意识;第二步,基于SPOC平台,翻转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根据翻译知识点,实时更新线上内容,融入恰当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课前自学、讨论、反思学习效果,并联系当前局势展开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第三步,依托SPOC平台进行课外拓展,将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翻译作业、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可见,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将传统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单一教学行为”转向“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全程育人”。
三、“商务笔译”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商务笔译”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全员参与,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关注时事,并联系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让学生在海量的碎片信息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思政教育素材与专业教材有机结合。课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形式,课程质量的优劣在于内容的选择,而内容传播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有效性则立足于教学素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辑录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谈话、演讲、问答、批示、贺信,共计 35 个专题。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双语教学内容的研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国情、省情、社情与民情,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提高语用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提升其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和信息素养,满足社会和行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2)思政教育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对中国特色用语的翻译采用了直译、意译、直译加注和意译加注等多种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中国文化底蕴和精髓。通过对教学资料双语的研读和欣赏,提高学生识别中英表达差异的敏感度,帮助其掌握中国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词语及语篇,提升其进行中国文化外宣的精准表达及外宣能力,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扎实的基础。
(3)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是指基于SPOC平台,搭建线上学习课堂,上传了33个学习视频,开设了课前课后的翻译讨论、作业、测试以及学习反思等模块;线下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包括翻译专业见习、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本课程通过翻译项目、讲座、学科竞赛、志愿服务、专业见习、平行语料库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演讲竞赛等线下拓展活动,突出现实问题导向,学好用好译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宝贵思想。以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理解、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真正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有机结合。
(四)多元反馈与多维测评相结合。评估与反馈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教学中,课程考核以闭卷笔试为主,内容比较局限于知识性、识记性的考核,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也被局限在琐碎的知识记忆上,其思辨能力、多元文化交际能力难以得到考察。在教学改革后,本课程基于SPOC平台,建设平行语料库,及时推送翻译知识点考核作业、测试和小组任务,而且所有考核反馈能够做到动态化、自动化、智能化。此外,本课程将翻译实训和社会服务纳入翻译人才评价机制。一是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浙江省LACAT笔译实训测评,同时选拔学生参与各类翻译学科竞赛和翻译资格证书考试,将结果以额外赋分奖励的形式计入翻译评价体系;二是将社会服务融入翻译评价,鼓励并组织学生为浙洽会、消博会、食博会、国际体育赛事等社会机构提供翻译服务,并据此建立学生社会服务档案,成为学生就业时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的依据。可见,本课程打破传统的终结性评价,采用过程性教学评价方式,评价主体是多元互动的,过程是双向的。
四、“商务笔译”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完善:一是要更加注重思政教育在学生课堂研讨和课外作业中的体现;二是教师要更加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和影响学生;三是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更能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真正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
课程思政建设,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总结一年来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教师有如下几点感悟:第一,专业老师的思政工作是点点滴滴的,体现在平时言行上。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到“爱学生、爱学校、爱祖国”,积极传递正面形象。第二,思政教育跨越时空,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和课外拓展(第二课堂)、线上学习(SPOC学习)和线下学习应该相得映彰,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感动中国、影响世界的人物形象和人物事迹。第三、教师本身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以外,还须对知识背后的历史乃至科学文化都有深厚积累。因此专业教师的学习需要永不停歇。第四,思政教育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深入持久的开展,并且贯彻到方方面面。
总之,翻译课程的教育工作对于培养现代化和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翻译教学工作中,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成长为兼具民族内涵和国际化视野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