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自立项以来,先进行理论研究,再进行教学实践。课题开展以来,严格执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观察反思”的研究流程,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改方案,不断完善计划。项目的具体研究和实施情况如下:
一、建设思路和举措
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让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本课程基于“专业知识授予、价值体系加固、思政精神融合”的教学理念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系统化教学方式、实践化教学导向”的教学设计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构建“道、法、术、器”相济的课程思政教学范式。
(1)道:课程的价值引领和核心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
课程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并通过与西方文化、风俗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提高对道德规范的内心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时代道路的实践自觉。因为本课程有较多的留学生参与,为此,课程也能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起到作用。
(2)法:课程教学内容与“立德树人”的紧密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不仅有共同性,更有民族性、历史继承性、变化性和传播性。为此,课程通过结合“红黄蓝”三原色,将课程学习内容、教学方式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起来,重新梳理与整合《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构建并实践基于“红黄蓝”三原色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也就是在案例选择过程中,始终坚持心向“红旗”,情系“黄土”,胸怀“蓝海”的原则,帮助学生在文化对比研究和实践中了解中西方价值观异同之处,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更坚定中国文化和道路的自信,加强学子的“全球胜任力”。同时,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课程组将通过“阅读经典叙事”,“感悟他者叙事”和“创作自我叙事”的方式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化欣赏力、鉴别力、批判力。具体而言,“阅读经典叙事”是以经典叙事作品中语言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让学生意识到交际不仅是对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方式说出正确的话,在大多数情况下,引起交际误解的不是交际方式的问题,而是像经典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样,由于思维理念的不同所导致的交际失误,所以更需要培养模糊情境的容忍度,和创新思维的开放度。“感悟他者叙事”是引用如The Multilingual Subject 中这类记载曾经**或旅居国外的作家学者的自传体叙事,引起学生的跨文化共鸣和反思,并思考不同价值观所产生的文化冲击和影响。“创作自我叙事”让学生创造性地找到中西文化的融合点,在对自身和他者的跨文化交际潜能进行合理预期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记述过去,也可以想像未来,开启成功交际的可能性。具体教学内容及其实践方式见图2:
图2:基于“红黄蓝”三原色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实践模式
(3) 术:教学方式、评价的创新与提升个人修养的紧密结合
本课程采取多维化、开放化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完善,即在知识习得、动机培养、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实践等方面分别采用课堂示教模式、自主式课堂研学模式、团队式社会调研模式、协作式实践服务模式等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构建起较为全面而系统的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框架。各教学模式始终围绕“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4个要素;尝试为学生构建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从而也让他们有机会将理论融入实践。
在具体评价学生成绩过程中,融入学生自主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维评价方式,使得评价机制趋向公平公开化、多维细分化,能够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和效果。
这种“术”上的创新改革,直接带来的不仅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构建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不同的思政元素会“润物细无声”地被结合进去。带来了“隐形”的对学子个人修养的提升帮助(见图3):
图3: 教学方式、评价的创新与提升个人修养结合的示意图
(4)器:教学平台的信息化与网络育人紧密结合
本课程充分发挥Moodle平台、微信等信息化平台在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上的主导作用,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相融合,利用Moodle平台、微信等网络技术,为学习者创设理想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环境,提供丰富的语言文化学习资源,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促成学习者的知识习得、动机培养、技能训练和跨文化交际实践,从而有效实现学习者跨文化能力提高。其与网络育人的紧密结合具体见图4:
图4: 教学平台的信息化与网络育人结合的示意图
二、建设效果
(1)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建设,将教学内容与德育元素充分融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不同的主题进行中西方对比教学,把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充分了解了我国的相应文化,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节、课后作业环节,和MOODLE网络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平时的测验和学期末的考核成绩来看,融入了思政元素的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评价高,课程组教师的学评教分数排名均在学院前30%。 学生普遍反映教师授课认真,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与学生有较好的互动,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在历次校督导巡课、学生调研和座谈中都对该课程活跃的氛围,积极主动的互动方式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和赞扬。
(2)育人效果
首先,《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教学训练学生运用认知技能解决跨文化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思辨的方法对跨文化知识、信息与安全反复进行概念化、运用、分析、枢密使和、或评价,由此同步提升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该课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讲授,而是首先引导学生掌握思辨的方法,并精心设计要求学生运用思辨去完成多样化的跨文化任务。
其次,《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学生反省能力。跨文化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跨文化反省培养批判性文化自觉。在跨文化教学的情形下,反省通常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学生把所学的跨文化理论用于理解和指导自己的跨文化实践, 以检验跨文化理论的适用性;二是学生对自己的跨文化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揭示经验或教训。这两种跨文化反省均旨在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从而不断改进跨文化实践,提高跨文化能力。反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发现并质疑自己潜在的价值和信念,挑战自己的观念,找到隐藏的偏见,发现不足和有待改进的方面(Monash University,2016)。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加速互动的经济全球化时代,跨文化反省不仅帮助学生对个人生活进行反思,还发生在中外文化互动之间,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从全球多元文化视角审视中国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批判文化自觉,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现代转型和民族文化复兴。
第三,《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跨文化教学还是一个开放的跨文化探究过程。跨文化交际的情形千变万化,教师不可能提供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因此,跨文化教学重视通过跨文化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就是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真实的跨文化场景时能够获取信息,寻求资源,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具体问题。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究,对学习活动和能力发展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最终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好奇心、开放态度和宽容精神。
最后,《跨文化交际》课程还培养学生的共情心。跨文化教学基于共情伦理并促进共情人格的发展。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美国学者把共情(同感、同理心)定义为“通过想象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 层面进入跨文化沟通对象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设身处地地用文化他者的眼睛观察事物,用文化他者的心灵感受事物,用文化他者的大脑理解对方的行为逻辑”(Calloway,2015)。一个具有跨文化共情的人能够避免急于进行价值判断,乐于换位思考,最终能超越自我文化的边界,不断吸引和整合世界多元文化的丰富资源,最终建构包容个人与人类和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跨文化人格”。
思辨、反省、探究、共情,这些能力都是我们在培养具有中国文化情怀、多元文化观和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所需要的,这也与课程思政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育人目标不谋而合, 同时更彰显《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育人上的优势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