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中国文化思想,文化术语,文化故事
能力目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素质目标:增强文化自信,强化民族性格
教学方法:
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手段,紧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思政目标,联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政治、社会、实践和地方元素,深挖中国文化课程的思政元素,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中国文化课程思政的新型模式,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落实“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文化导论课程中的实施。让中国文化教学过程实现学生互动参与化、内容专题化、课程思政化。
教学步骤(课前、课中、课后):
课前
依托MOODLE的课前预习:依托MOODLE学习支持平台,将中国文化相关主题微课视频在课前发布给学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驱动课堂教学开启前的预习,并通过学生MOODLE测试题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面授课堂内容,侧重讲解难点和重点问题。
课中(90分钟)
1)基于雨课堂的前测(15分钟):前测一是为了巩固复习上一节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二是检验学生本节知识点的预习效果。检测手段是通过雨课堂设置限时答题(10分钟),向学生发送题目,系统自动对学生答题的结果进行自动评判和实时数据统计分析,以便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错误答案予以有针对性的讲解(5分钟)。
2)教师讲中国文化:基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教师依据“由扶到放”的原则,运用行动导向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吸收文化专题的重点和难点问题(50分钟)。
例如,在“儒家思想”章节,重点理解孔子的“仁和礼”,孝悌(filial piety)、博爱(universal love)思想。难点是理解孔子实现政治理想的路径,思考尊老爱幼和博爱对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
3)学生讲中国文化(10分钟):学生要联系生活,能动拓展。中国文化导论课程倡导并鼓励学生把教学内容所蕴含的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时代要求等元素与个人成长和发展联系起来,发挥身边榜样的教育作用。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现场表演剪纸、香囊制作、皮影等民间艺术,宣传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部分学生以ppt汇报的形式,用英语讲述自己带领朋友参观宁波博物馆、宁波鼓楼、宁波天一阁的亲身经历,流露出对宁波地方文化的喜爱。他们的亲身经历,不仅使自己深刻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更能对其他学生产生直接、良好的影响。在此课堂上,每位同学都会以中国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出境录制5分钟左右的视频,用英语讲述自己身边或家乡的文化故事。从自己熟悉的文化故事出发,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和对外宣传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归纳总结与拓展思考(15分钟):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和内化文化知识点,形成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构架,并辅以线上拓展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维度和深度。
3. 课后
依托MOODLE平台,一是发布优质微课视频、拓展阅读文献等课程后续资料,形成教学设计的逻辑闭环,从而与课前预习环节形成了有效的教学和学习迭代;二是发布下节课程的预告,学生通过有效预习,准备翻转课堂、讨论、前测等课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