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类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造型语言——形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发布部门:学院发布时间:2022-10-31浏览次数:10

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造型语言——形状》

浙江万里学院 吴忠








202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课程概况

《造型语言——形状》为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视觉艺术造型能力,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形体透视、比例、结构、对比、虚实等立体塑造能力。课程源于《素描》课程,历经多轮省、市、校各级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形成现有名称,已连续开设22年。

2017年以来,针对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一年级的新生现状,课程试行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引领的课程改革。课程改变传统“描摹”式教育教学方式,形成由课外调研课堂讲授创作实践一系列课题模块和相应的课程单元组成以“主题创作”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宗旨:一是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着重强调社会认知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是引导学生用“人民艺术家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三是在具体的课题研究和创作实践中提高对于造型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和表现技巧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创作型人才



二、课程目标

课程建设紧紧围绕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秉承环境设计专业“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合”要求,实施以“主题创作”为导向,通过课外调研课堂讲授创作实践,使学生不断提升造型基础水平认知和养成基础学习与创作实践思维转换的能力;着力构建“应用型设计人才人文教育”的课程建设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较为扎实的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并具有运用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所需的艺术知识的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对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包括调研、素材收集、素描绘本、主题创作等完整创作流程;掌握“主题创作”方法,养成基础学习与创作实践思维转换的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对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使命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实践中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的文化自强意识


三、思政元素

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着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程紧跟时代热点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功能,积极探索将育人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润物细无声”的巧妙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着力培养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1.坚持知行合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课程结合抗疫精神、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等社会热点通过基础知识造型关系、社会调研等知识单元传、讲解;学生依据课程要求对社会热点问题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素材收集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合为一,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2.结合实践教学,深化职业担当文化自觉

课程思政建设应把业务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教学中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培养良好的职业担当,增强职业责任感。课程通过以“主题创作”为导向,把部分教学环节置于田野现场,实施课外调研课堂讲授创作实践等教学环节让学生走出象牙堵,在广阔的田野中直面鲜活的人、事、图、文、物、场,实现了人类学研究方法与设计采风的跨界共生,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思辨思维的塑造、艺术创作的实践融于一堂课内,使学生多种能力得到发展,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和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职业素养,养成文化自觉意识。

3.立足区域特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融入区域特色文化,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发自内心地喜爱、弘扬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使命课程结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绘画与工艺、学院与民间、科学与艺术等课程内容的通过素材整理创作表现等课程知识单元讲解;学生依据主题调研进行思维导图(素描笔记)设计练习和创作表现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养成基础学习与创作实践思维转换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4.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增强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曾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课程通过基础知识造型关系、社会调研、主题创作等知识单元传授,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强。


四、设计思路

课程紧跟时代热点,积极探索将育人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着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各级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功能,发挥各学科课程知识传授、育人功能、价值引领的作用互动。在提高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等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艺术综合素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动性,积极发挥专业特色,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着力培养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模块一:课程基础知识讲授

内容:课程简介课程历史发展脉络;现实主义创作立场和指向;“名画里的百年党史”名作解析。

     实施路径:传统文化(红色经典)——传承弘扬——文化自觉

模块二:主题构思、社会调研/讨论

内容:典型案例的分析;社会调研方法讲授;素材整理与修正。

模块三:实践调研

内容:行走与采集;现实议题与分工;小组行动与调研;对象交流与访问。

模块四:素描笔记绘本

内容:调研成果汇报、点评;思维导图;集中汇报;小稿凝练。

实施路径:社会调研——深入社会一线——主题凝练——文化自信

模块五:主题创作

内容:创作的基本规律;创作主题的确立;创作过程与成果展现

  实施路径:聚焦当下扎根人民的创作意识——文化自强

六、育人元素实施案例

1.案例名称

七十年乡村之变——“走进梁弄”主题创作

2.案例主题

2019年,为全面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深化校本课程思政工作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造型语言——形状》课程组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代元素,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精准实施七十年乡村之变——“走进梁弄”主题创作教学案例

案例以浙东革命老区梁弄发展为蓝本,“学回信、悟初心、践使命”为价值导向,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实地感受梁弄厚植“红色文化”内涵为形式;构筑完整的课程主题创作内容;“学习回信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指导思想。旨在将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殷切期望转化为学习的强大动力,“以小见大”反映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乡村巨大发展成果,深化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理性认识,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

3.教学实施过程

本案例结合“素材收集、主题性创作两个章展开教学实施。

(学生实地调研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

第一步理论讲授。通过讲授《造型语言——形状》素材收集过程、手法等理论知识。主要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社会调研方法讲授、素材整理与修正等课内是知识;指导学生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社会调研意识,掌握素材收集方法。

第二部,实地调研。带领学生实地深入社会一线,通过梁弄镇实地行走与采集、现实议题与分工、小组行动与调研、对象交流与访问等完善调研过程完成在地现场走访、调研,收集一手创作素材。

(左图:调研成果现场汇报右图:教师点评、讲解、凝练主题。)

第三步,讨论汇报。引导学生开展思维导图绘制、调研成果现场汇报、小稿凝练等教学环节,明确形成创作主题确立。

第四步,创作展览。通过讲解《造型语言——形状》主题性创作的基本规律、

创作主题的确立以及创作实践形成完整创作成果,实施七十年乡村之变——“走

(左图:时任宁波市教育局朱达局长莅临指导。右图:浙江省教育厅干武东副书记莅临指导。)

进梁弄”主题创作课程展览。展览分三个篇章:

关怀篇(总书记两封回信)。纸短情长,嘱托殷切;千山万水,心心相印。十五年前,故人一游,如流星坠落在这个平凡的小村庄里。十五年后,千里之外,故人两页信笺,激起万丈波澜,如春风拂面,拂动发展的河流,唱响富裕的赞歌。十五年的道路,深深脚印背后,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守,是砥砺前行,持续奋斗的不竭动力。

红色篇(浙东革命根据地)走得再远,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成就再辉煌,

也不能忘记曾经的奋斗和牺牲。这片红色土地,曾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新四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在此浴血奋战,被人们称为“浙东延安”。丰富的红色资源,“锻造”了这片土地;绵延70多年的红色故事,历久弥新,见证了光明和希望。

奋进篇(七十年砥砺奋进)。尺笺暖人心,号角催人进。红色基因,深植在这片土地的血脉中,为这片土地的振兴提供着不竭的动力。巍巍四明,孕育了红色的种子;青山绿水,阅尽了沧海桑田。新时代的振兴,传承着这份“红色”再出发,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的样板愈发闪亮!

4.教学成效

1七十年乡村之变——“走进梁弄”主题创作课程展览,浙江省教育厅党委副书记干武东莅临指导,给予高度评价;

2)参与“浙江万里学院学生学习成果展”,12件作品获最高奖;

3)参与“牢记历史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 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书画作品展”;

4学生作品获教育部社科司主办全国大学生作品展示活动“优秀奖”;

5浙江万里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校级优秀奖;

6)课程主讲教师获宁波市教育局“优秀课程思政教师”

7)形成《70年的乡村之变课程思政优秀作品集》,教学论文多篇,形成各类教学项目申报材料和特色试用教材

5.案例创新点

课程将“创作”理念引入教学,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得到提升;有效唤醒学习兴趣,教学方法适应设计基础平台课程。

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时代热点,更加强调学习过程探究性和学习成果个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

课程将学生学习、创作放置在社会实践中,探索“创作”与“实践”的联系;提高课程学习的难度,增强了学生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和资源,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联动发展。

课程自主探索形成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课程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思辨思维的塑造、艺术创作的实践融于一体,学生多种能力得到发展。


七、特色及创新

1.课程立足本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实际,以构建“应用型设计人才人文教育体系”为目标以抗疫精神、红色传承、多村振兴等社会热点为表现内容,着力解决传统设计艺术基础教育忽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断档,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

2.打破传统“描摹”式教学形式,将学生学习、创作放置在社会现实中,紧扣社会热点,形成以“主题创作”为要素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得到极大提高;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家国情怀。

3.探索形成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课程把部分教学环节置于田野现场,让学生走出象牙堵,在广阔的田野中直面鲜活的人、事、图、文、物、场,实现了人类学研究方法与设计采风的跨界共生,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思辨思维的塑造、艺术创作的实践融于一堂课内,使学生多种能力得到发展。

4.根植于区域优势,围绕“应用型设计人才人文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横向建设,形成多个以“红色寻访”、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践育人基地;形成特色鲜明的多元化育人平台建设。

5.课程将育人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培养学生以正确的理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八、教学效果

1.育人成效不断提升

依托教学成果,完成各类课程作品展多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奖172项,主持6项国家及省级双创计划。其中,学生微视频作品获教育部社科司主办全国大学生作品展示活动“优秀奖”。

2.教学建设成果丰硕

依托教学成果,课程团队获校级课程改革项目“优秀奖”1项,校一流课程1门,校教学改革项目1项,教学论文多篇,校级以上荣誉称号5项。

3.课程影响辐射面广

依托教学成果,完成“抗击疫情主题创作”、“七十年乡村之变”等线上、线下课程作品展,完成“多维度助力乡村振兴”等校地合作项目;得到省市领导、兄弟院校专家、学者一致好评,获得《人民网》《学习强国》《浙江新闻》《浙江教育报》等媒体报道30余次。






































(左上图:“抗击新冠疫情”线上作品展。    右上图:“一花一世界”作品展。

下图:艺术激活棠溪——多维度策略助力乡村振兴成果转化展。)


Copyright©:浙江万里学院 浙ICP备050145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