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1》课程教学大纲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1)
课程代码: 1C11035 学分: 4.0
总学时数: 64
先修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
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1》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第一部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以及魏晋南北朝文学。为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现对《中国古代文学1》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改由主讲教师大班讲专题、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分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其中,大班授课主要是勾勒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对其中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进行理论梳理,小组讨论部分由学生精读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在此基础之上,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课程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第1条:“形成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体现在该课程作为文学类核心课程,承担着涵养人文精神、弘扬民族伦理道德的神圣使命,通过文学自身审美的、艺术的、情感的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人文素质、塑造健全人格。本课程将融合课程思政内容,将德育内容融入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内容与德育相关内容融合的设计,使学生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达到思想道德要求。
课程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第7条:“掌握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知识,建立良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养。”体现在该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该课程可以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框架,建立良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养。
课程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第9条:“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彰显专业教育特色。”体现在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作家所使用的典雅文言,深刻领会中国古代文学中体现的汉语精髓,实现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显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教育特色。
课程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第10条:“具有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等,显现专业教育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体现在课程要接触大量的中国古代经典作家作品,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显现专业教育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课程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第12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适应性好,综合显现专业教育特色。”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活载体,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适应性好,综合显现专业教育特色。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诗经》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等三部分。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读文学史了解《诗经》有关知识。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课堂讨论,要求学生精读指定作品,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进行小组讨论和小班交流,提高阅读并欣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内容]
1.课前预习
(1)《诗经》有哪些名称?共有多少首?
(2)《诗经》大约创作于什么年代?共分哪几类?
2.课堂教学
(1)《诗经》的成书与流传是怎样的?
(2)《诗经》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如何?
(3)《诗经》是如何分类的?
(4)《诗经》有哪些思想内容?
(5)诗经》有哪些艺术特点?
3.课堂讨论
(1)《关雎》是怎样表达爱情的?
(2)《蒹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采薇》最后一章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
[德育要素及内容]
1.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同情的理解。
2. 教育学生与人交往“思无邪”。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和体会《诗经》表现手法、重章叠句的妙处。
第二章《楚辞》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等三部分。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楚辞》相关的文学知识。
课堂讲解,要求学生理解《离骚》与楚地风俗的关系,正确理解屈原悲剧人生的意义。
课堂讨论,要求学生精读《楚辞》中的代表作品,写出对作品的自己感悟,并在小组讨论和小班交流,真切体会《楚辞》的抒情风格。
[教学内容]
1.课前预习
(1)屈原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思想性格?
(2)“楚辞”有哪些含义?
(3)《楚辞》如何编纂成书?它包括哪些人的作品?
(4)《离骚》中的“美政”有什么内容?
(5)《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的形象?
(6)《九歌》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7)宋玉的《九辩》在文学史上有什么意义?
(8)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课堂讲解
(1)《楚辞》与楚地风俗有什么关系?
(2)如何看待屈原的悲剧人生?
(3)如何理解《离骚》中的“香草美人”?
(4)《楚辞》与《诗经》中的比兴有什么不同?
3.课堂讨论
(1)背诵《离骚》前三段,熟读《离骚》全文、《湘夫人》、《山鬼》。
(2)从《离骚》前三段可以看出其抒情有什么特点?
(3)《湘夫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哀郢》有什么样的抒情风格?
(5)《涉江》有着怎样的抒情线索?
(6)宋玉《九辩》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心境?
[德育要素及内容]
1. 让学生理解屈原当时的处境,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2. 让学生领会屈原的处事方式,培养他们做一个品行高洁的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部分作品。
教学难点:领会《楚辞》艺术特点。
第3章 先秦散文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等三部分。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先秦叙事散文和哲理散文的文学知识。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重史的传统,理解《左传》、《战国策》不同的叙事风格,掌握孟子、庄子、荀子等散文的说理技巧和不同的论辩风格。
课堂讨论,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指定的篇目,深切体会先秦散文的特点,写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并在小组讨论和小班交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分析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
1.课前预习
(1)我国散文最早源头是什么?
(1)我国散文最早源头是什么?
(2)为什么说《左传》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
(3)《国语》在记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4)《战国策》有哪些文学成就?
(5)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史传文学、散文和小说有哪些影响?
(6)先秦说理散文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
(7)《孟子》具有怎样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8)《庄子》分为哪几个部分?共多少篇?最后一篇是什么?
(9)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2.课堂讲解
(1)如何看待《左传》中的记梦文字?
(2)《左传》记载的外交辞令有什么特点?
(3)《战国策》纵横郫阂是如何体现的?
(4)先秦说理散文经过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5)《孟子》散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理技巧?
(6)《庄子》的说理散文有何独特风貌?
(7)为什么说《荀子》、《韩非子》表明了我国说理散文的成熟?
3.课堂讨论
(1)熟读《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庄子·逍遥游》。
(2)《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体现了怎样的叙事艺术成就?
(3)《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体现了孟子散文怎样的说理特点?
(4)以《逍遥游》为例说明庄子散文的说理有何特点?
[德育要素及内容]
1.增强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学习先秦史传文学所含蕴的重德崇义的道德观念以及张扬独立人格的精神。
2.学习《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伦理道德精神,学习《庄子》淡泊名利的超越精神,**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物质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左传》、《战国策》的叙事风格;《孟子》、《庄子》不同的说理技巧和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史传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先秦说理散文产生的文化背景。
第4章 汉代辞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等三部分。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汉代辞赋的文学知识。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辞赋的主要文体特征、汉代辞赋繁荣的原因以及汉赋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了解汉赋发展史上的代表作品及其产生意义。
课堂讨论,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指定的篇目,深切体会汉代辞赋的特点,写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并在小组讨论和小班交流。
[教学内容]
1.课前预习
(1)什么是赋?
(2)汉初骚体赋的代表作是什么?
(3)《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何在?
(4)《子虚赋》、《上林赋》有哪些艺术成就?
(5)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有哪些?东汉述行赋和抒情小赋的代表作有哪些?
2.课堂教学
(1)汉代辞赋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原因何在?
(2)汉大赋有哪些文体特征?
(3)如何评价汉大赋?
3.课堂讨论
(1)《七发》是怎样运用逐步盘升的手法说明主题的?
(2)试以《子虚赋》为例说明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你认为《归田赋》的艺术魅力表现在哪里?
[德育要素及内容]
1.通过学习《七发》,正确理解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追求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的侵蚀。
2.通过学习汉大赋,了解汉代盛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汉赋的发展阶段;汉大赋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
教学难点:汉大赋的文体特征
第5章 汉代散文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分为课前预习、课堂讲解和课堂讨论三部分。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汉代散文的发展概况,熟悉贾谊、晁错、司马迁、班固等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史记》、《汉书》等经典作品的相关知识,了解汉代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课堂讲解,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思想及其与《史记》创作的关系,理解《史记》刻画人物的技巧以及深邃的艺术风格,体会《史记》、《汉书》的风格差异。
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史记》、《汉书》的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提高分析和鉴赏作品的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内容]
1.课前预习
(1)西汉政论散文的三大家是哪三个人?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什么?
(2)《淮南子》又名什么?其主导思想是什么?
(3)董仲舒的散文代表作是什么?
(4)《吴越春秋》的作者是谁?其体例有什么特点?
(5)王充的代表作是什么?
2.课堂教学
(1)汉代散文概况
(2)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史记》的成书有何影响?
(3)《史记》是如何刻画人物的?
(4)《史记》的总体风格如何?
(5)《汉书》具有怎样的风格特征?
3.课堂讨论
(1)结合《项羽本纪》,谈谈你对《史记》人物刻画艺术的认识。
(2)结合《李将军列传》,谈谈你对《史记》悲剧色彩的理解。
(3)结合《李将军列传》、《苏武传》,分析《史记》、《汉书》风格差异。
[德育要素及内容]
1.通过司马迁生平事迹和《史记》成书过程的介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挫折中成长,涵养宽广的胸怀和气度,提升审美能力。
2.通过对西汉鸿文的学习,了解汉代盛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汉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史记》的人文精神和叙事艺术;《汉书》的叙事风格
教学难点:《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第6章 汉代诗歌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分为课前预习、课堂讲解和课堂讨论三部分。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汉代诗歌的概况,熟悉汉代乐府诗和文人诗的代表作品,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汉代诗歌的发展概况,理解汉代乐府诗和文人诗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风格和成就。
课堂讨论,要求学生深入探讨汉代乐府诗和文人诗的代表作品。
[教学内容]
1.课前预习
(1)什么是乐府?什么是乐府诗?
(2)汉代乐府诗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3)汉代乐府诗对古典诗歌形式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
(4)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五言诗是什么?
(5)《古诗十九首》的来历是什么?
2.课堂教学
(1)如何理解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
(2)汉代乐府诗在叙事方面有何特点?
(3)东汉文人诗主要有哪些主题?
(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课堂讨论
(1)以《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为例,分析汉代乐府诗的叙事艺术。
(2)结合《行行重行行》、《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和《涉江采芙蓉》,分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特点。
[德育要素及内容]
1.通过学习汉乐府诗,了解汉代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了解民族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体味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
2.通过《古诗十九首》,理解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感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情感表达,树立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汉乐府诗的演变;汉乐府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古诗十九首》的杰出成就
教学难点:乐府诗和文人诗的关系;汉代文人诗的主题
第7章 建安正始诗歌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等三部分。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建安、正始诗歌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三曹”、“七子”、阮籍等代表作家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建安、正始诗歌的整体面貌和特点,理解建安、正始时期的政治环境、思想背景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了解“三曹”、“七子”以及阮籍等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理解“建安风骨”的内涵及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深远影响。
课堂讨论,要求学生熟读三曹、阮籍等重要诗人的代表作品,并就他们各自的艺术风格和成就进行深入探讨,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
1.课前预习
(1)“三曹”、“七子”具体是指哪些诗人?
(2)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哪一首?
(3)被誉为“七子之冠冕”的是哪位诗人?其代表作是什么?
(4)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是什么?
(5)正始诗歌的代表诗人主要有哪两位?其代表作品分别是什么?
2.课堂教学
(1)建安、正始时期的时代背景如何?对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2)曹植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3)“建安风骨”的内涵是什么?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4)阮籍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3.课堂讨论
(1)以《白马篇》、《薤露行》等为例分析曹植前期诗歌创作的特点。
(2)以《赠白马王彪》、《杂诗》、《七哀》等为例分析曹植后期诗歌创作的特点。
(3)谈谈你对“建安风骨”的理解。
(4)分析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点。
[德育要素及内容]
1.通过阅读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时期诗歌,能够对建安风骨有深刻体会,从而振奋个人精神,使自己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2.通过阮籍研读《咏怀诗》,体会那个时代文人的忧患意识和哲学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人的价值。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过积极有意义的人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建安风骨的内涵;三曹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三曹诗歌风格上的异同;阮籍《咏怀诗》在诗歌题材上的开拓。
第八章两晋南北朝诗歌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等三部分。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两晋及魏晋南北朝诗歌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陶渊明、左思、谢灵运、鲍照、庾信等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理解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影响,理解“永明体”的特点和影响,理解南朝诗歌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在阅读两晋南北朝诗歌的代表作品的基础上,对重要的诗人和诗作进行深入探讨,使学生体会陶诗的艺术魅力,理解古典诗歌发展的规律,提高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课前预习
(1)西晋诗坛的代表诗人是哪两位?“太康诗风”具体有何特点?
(2)左思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何特点?
(3)什么是玄言诗?代表诗人主要有哪些?
(4)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各有什么特点?
(5)谢灵运诗歌有何艺术特色?其山水诗创作有何意义?
(6)鲍照诗歌创作有何特点?
(7)齐梁时期有哪些重要诗人?
(8)庾信的诗歌创作前后期有何变化?原因何在?
2.课堂教学
(1)陶渊明的人生与思想与他的诗歌创作有何关系?
(2)陶诗的主要艺术风格是什么?
(3)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4)南朝诗歌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3.课堂讨论
(1)以《饮酒》、《归园田居》、《读山海经》等为例分析陶诗的艺术风格。
(2)分析陶渊明的地位与影响。
(3)谈谈你对“永明体”的认识。
(4)谈谈你对宫体诗的认识。
[德育要素及内容]
1. 通过学习左思《咏史诗》更深切地了解个人奋斗和历史进程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当今阶层固化的时代,能够做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 通过对陶渊明诗歌的学习和人格的了解,学习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和“淡泊名利”的精神,面对社会的黑暗面能够不妥协、不放弃,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前后变化;“永明体”、宫体诗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难点:太康以来时代变化对诗风变化的影响;宫体诗“**异相”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采用主讲教师大班讲专题、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分班讨论的教学方法。大班上课,主要侧重于文学史线索的梳理,对重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等文学史知识进行讲解,小班研讨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研读、讲解、交流为主,教师进行评点与指导。本课程需要文学史学习与作品阅读并进,作品阅读主要放在课外时间完成。同时,注重学生德育素质培养,将课程知识和德育要素内容有机整合,形成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有力支撑,注重德育目标的实现。
四、课内外教学环节及基本要求
序号 | 教学内容 | 课内学时 | 课外学时 | |||||
理论学时 | 上机学时 | 实验学时 | 实践学时 | 小计 | 其中研讨学时 | |||
1 | 诗经 | 4 |
|
|
| 8 | 4 |
|
2 | 楚辞 | 4 |
|
|
| 8 | 4 |
|
3 | 先秦散文 | 4 |
|
|
| 8 | 4 |
|
4 | 汉赋 | 4 |
|
|
| 8 | 4 |
|
5 | 汉散文 | 4 |
|
|
| 8 | 4 |
|
6 | 汉诗 | 4 |
|
|
| 8 | 4 |
|
7 | 建安正始诗歌 | 4 |
|
|
| 8 | 4 |
|
8 | 两晋南北朝诗歌 | 4 |
|
|
| 8 | 4 |
|
合计 |
| 32 |
|
|
| 64 | 32 |
|
五、考核内容及方式
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考试题目要全面符合大纲要求,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难度适中,题量适度,难度与题量应按教学要求来安排,对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课程考核的指导思想:全面评价、师生评价和过程评价,注重德育成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合而成,各占50%。全面考核学生的自学能力、PPT制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诚信情况、语言表达能力等。
期末总评成绩=50%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
平时成绩=50%过程性学习成绩+50%自主学习成绩。
过程性成绩主要以小班研讨课的课堂发言、Moodle教学平台发言等过程表现为依据。
自主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读书笔记的质量及思政评价成绩。思政评价成绩包括学习态度改进程度、学习过程表现、考勤考纪等方面,通过多途径记录、多维度考察,给予综合评定。
期末考试占50%,采用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主要考察基础知识和分析论述能力。基础知识占20%,分析论述能力占80%。题型为填空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1.袁行霈等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6月
2.罗宗强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3.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4.袁世硕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
5.郭英德、过常宝著,《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