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课程代码:1C11567 学分:4
总学时数:64 理论课时:60 研讨课时:4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
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该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以历史的和现实的文学现象为讨论对象,以古今中外相关的文学理论为知识背景,通过对文学的一般性质、特征和文学文本、文学类型、文学创作、文学接受以及文学发展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为中文系其他文学课如文学史、文学作品选、写作等提供理论上的支持。这门课程能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拥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学现象的理论工具,从而能够以专业的眼光欣赏和评论文学作品,同时也能使文学理论的工具意义既适用于文学范畴又超越于文学范畴,为学生未来的社会工作或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将融合课程思政内容,将德育内容融入课程体系,支撑和满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第一项要求:“形成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课程内容与德育相关内容融合的设计,使学生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达到思想道德要求。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导论:怎样学习文学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学习要求。
[教学内容]
1.文学理论有什么用?
2.文学理论讲什么?
3.文学理论是什么?
4.文学理论教材有哪些模式?
5.文学理论怎么学?
[德育要素及内容]
1.培养学生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国情怀和较高的政治素质。结合导论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做人与做事应该坚持的立场。
2.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导论内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养成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文学理论是什么与文学理论讲什么。
第1章 文学写什么——文学与人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文学的描写对象以及各种体裁描写对象的不同。
[教学内容]
1.文学与人
2.诗歌与人的情感
3.散文与人的感受
4.小说与人的故事
5.剧本与冲突中的人
[德育要素及内容]
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结合专业知识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文学作品体现的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通过文学的基本原理与文学现象之间的互证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实事求是的理念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学的人学特征与文学体裁。
第2章 文学是什么——文学的本质特征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文学的存在方式与文学的特征+
了解文学的定义以及文学的功能价值。
[教学内容]
1.文学的存在方式
2.文学的特征
3.文学的概念
4.文学的功能与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学的存在方式与文学的特征。
[德育要素及内容]
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结合专业知识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文学作品体现的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通过文学的基本原理与文学现象之间的互证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实事求是的理念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第3章 文学什么样——文学的类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不同的文学类型以及文学思潮、流派风格的理论知识,认识文学的一般属性和基本特征在不同的文学类型中的特殊表现。
[教学内容]
1.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文学的历史类型)
2.雅文学与俗文学(文学的品质类型)
3.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文学的表现类型)
4.文学的风格、思潮与流派
[德育要素及内容]
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结合专业知识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文学作品体现的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通过文学的基本原理与文学现象之间的互证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实事求是的理念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区别;典型理论及现代主义对文学传统的颠覆。
第4章 文学怎么写——作家创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文学创作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创作心理及艺术思维特点,认识创作个性的意义及成因。
[教学内容]
1.作家与创作
2.作家创作心理
3.创作的影响因素
[德育要素及内容]
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结合专业知识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文学作品体现的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通过文学的基本原理与文学现象之间的互证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实事求是的理念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学创作心理
第5章 文学怎么读——接受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文学接受的意义作用,了解文学欣赏的规律及文学批评的方法。
[教学内容]
1.读者与文学接受
2.读者与文学欣赏
3.读者与文学批评
[德育要素及内容]
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结合专业知识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文学作品体现的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通过文学的基本原理与文学现象之间的互证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实事求是的理念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学接受中阅读、欣赏和批评的区别。
第6章 文学与何相关——文学活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文学活动与社会历史活动的关系,了解当代文学活动的诸种因素。
[教学内容]
1.文学活动的基本因素
2.文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3.文学现状的重要因素
[德育要素及内容]
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结合专业知识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文学作品体现的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通过文学的基本原理与文学现象之间的互证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实事求是的理念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学活动的诸种因素以及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内容丰富且抽象,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多种练习及应用训练加强对文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本课程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讲授教学法为主,研讨式教学为辅,通过多种方式的互动加强学生自主理解教学内容,注重内化吸收,结合专业素质拓展项目,通过小组合作及个人作业题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德育素质培养,将课程知识和德育要素内容有机整合,形成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有力支撑,注重德育目标的实现。
四、课内外教学环节及基本要求
序号 | 教学内容 | 课内学时 | 课外 学时 | |||||
理论学时 | 上机学时 | 实验学时 | 实践学时 | 小计 | 研讨学时 | |||
1 | 怎样学习文学理论? | 2 |
|
|
|
| 2 |
|
2 | 文学写什么:文学与人 | 10 |
|
|
|
|
|
|
3 | 文学是什么:文学的本质特征 | 10 |
|
|
|
|
|
|
4 | 文学什么样:文学的类型 | 10 |
|
|
|
|
|
|
5 | 文学怎么写:作家创作 | 10 |
|
|
|
| 2 |
|
6 | 文学怎么读:接受规律 | 10 |
|
|
|
|
|
|
7 | 文学与何相关:文学活动 | 8 |
|
|
|
|
|
|
合计 | 60 |
|
|
|
| 4 |
|
五、考核内容及方式
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考试题目要全面符合大纲要求,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难度适中,题量适度,难度与题量应按教学要求来安排,对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课程考核的指导思想:全面评价、师生评价和过程评价,注重德育成效。把平时成绩与理论考试结合起来,全面考核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的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诚信情况、语言表达能力等。
期末总评成绩=50%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
平时成绩=60%自主学习成绩+40%过程性学习成绩
平时的自主学习成绩=70%个人成绩+30%小组成绩。
平时理论学习成绩以雨课堂测试成绩和作业成绩、思政评价成绩为主,可酌情加互动表现等。
思政评价成绩包括学习态度改进程度、学习过程表现、思政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通过多途径记录、多维度考察,给予定量和定性的评价。
平时过程性学习成绩主要以出勤和课堂表现、课程平台的讨论发言等过程表现为依据。
期末成绩以理论考试为依据。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1.王先霈孙文宪主编 《文学理论导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年版
2.[美]雷·韦勒克 奥·沃伦著 《文学理论》 三联书店 1984年版
3.童庆炳主编 《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