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日语(一)》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发布部门:学院发布时间:2024-06-26浏览次数:10

中级日语(一)》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外语学院  王君


一、课程概括

本课程是面向日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日语专业初中级阶段的核心课程。旨在系统传授日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句型、篇章理解等,以及进行严格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各类文章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了解中日文化差异,培养思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为高年级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本课程设计了课前发表、拓展阅读、小组讨论、课题探索等多种方式,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检索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国际化素养、领导力素养。

在课程思政目标上,注重融入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全球视野、绿色发展理念、正确价值取向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本课生词与语法点。

2.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核心思想。

3.熟练掌握各章节相关主题的日语表达。

4.围绕各章节主题能够用日语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能力目标

1.提升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综合运用能力。

2.提升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提升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价值目标

1.增强文化自信,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2.践行文化自信,发挥专业特长,用外语宣传推广中国文化。

3.坚定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4.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思政元素

《中级日语(一)》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以“植根铸魂、纲目并举、横向拓展、纵向深入”作为思政理念进行课程设计。以立德树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整体目标,宏观上围绕政治认同、学史鉴今、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主题设计思政板块,微观上根据每单元的内容有机嵌入课程思政元素。横向注重文史哲综合人文素养的拓展,纵向上深入挖掘专业内涵,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结合每一单元的授课内容与教学目标,对各单元的思政框架进行了如下设计:

1 《中级日语(一)》课程思政元素架构表

单元主题

话题延伸

思政元素

1单元

第一次聚餐

1.中日饮食文化异同

2.源自中国的日本饮食品种及习惯

3.跨文化交际视野

文化自信

全球视野

礼仪文化

2单元

日本人的客气

1.中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对比

2.中国文化中的“礼让”

3.跨文化交际中的“客气”

文化自信

全球视野

中华传统美德

3单元

气候与日本的“住”

1.中日气候地理条件对比

2.中日世界文化遗产建筑对比

3.日语介绍中式园林、建筑

文化自信

传统与现代兼容

民族与国际视野

4单元

减少垃圾

1.垃圾分类

2.减少垃圾产生的途径

3.环保与发展双赢共生

社会公德

责任意识

绿色发展理念

5单元

日本的“东”与“西”

1.南北差异及各自特点

2.自己的家乡

3.丝绸之路与日本

家国情怀

 “一带一路”倡议

命运共同体意识

6单元

战国武将的天下统一

1.日本战国时代英雄人物

2.德川家康的遗训

3.喜爱的历史人物

唯物史观

中华思想的世界传播

中国党史、革命史

7单元

拉夫卡迪奥赫恩

1.中外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

2.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的条件

3.文化外宣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

全球视野

跨文化交际

8单元

山丘上的父亲

1.中日文化差异背景下的父爱描写

2.中日敬老习俗对比

3.尊老爱幼的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

文化自全

球视野信

9单元

血液与性格

1.正确认识“血型说”和“星座说”

2.关于性格与命运的讨论

3.自我性格分析

科学唯物主义

正确人生观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0单元

动漫与我

1.手冢治虫的中国情节

2.中日动漫交流

3.国风动漫的新动向

文化自信

中日文化交流

全球视野

11单元

青春的一个场景

1.中日高考制度差异

2.中日大学生活的异同

3.如何度过大学生活

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理想与信念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2单元

学无止境

1.危急时刻的医务工作者

2.挫折中获取力量

3.“知识”的价值

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理想与信念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3单元

喜欢的一句话

1.井上靖的中国题材文学作品

2.《论语》在日本

3.和文汉读

文化自信

中日文化交流史

民族与国际视野

14单元

日本的饮食文化

1.中日菜名翻译

2.饮食文化的双向传播

3.中日餐桌礼仪对比

文化自信

中日文学作品比较

跨文化交际

15单元

乌鸦的常识

1.朱鹮与中日交流

2.乌鸦在中日文化中的意向差异

3.所在城市的鸟类生态现状调查

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文学比较

绿色发展理念

16单元

杂树林

1.中日拟声拟态词比较

2.日语描述校园里的四季

3.身边的绿色

中日文化比较

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理念


四、设计思路

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采用融合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推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线上线下教学,形成有效教学闭环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于课前、课后布置学习任务。将任务驱动和促成提前安排在线上完成,课上主要对产出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课后进一步延伸课中知识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外语教学。同时,根据师生多方面的反馈,以及教师个人的认真反思,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下一步教学。

五、实施案例

案例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级日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一、切入课程思政的课程知识点

1.语法:被动语态(非情)

2.词汇与表达:关于垃圾分类、循环利用、绿色经济等相关词汇的识记

3.课文:第四单元 ゴミを減らす(减少垃圾)

4.任务:

 ①问卷调查“当代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

 ②话题讨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③视频制作“用日语讲好中国环保故事-祖国绿水青山”

 ④短篇写作“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实践方法”

 ⑤常规翻译“每日金句”环保论断


二、思政教育的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本课生词与语法点。

2.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核心思想。

3.熟练掌握绿色环保相关的日语表达。

4.用日语阐述环保方法与实践。

【能力目标】

1.提升用日语讲好中国环保故事的综合运用能力。

2.提升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提升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素质目标】

1.增强绿色环保意识,树立环境危机意识。

2.明确绿色环保的重要性,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3.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4.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学情分析】

1.已掌握初、中级日语的相关词汇、语法知识,具备一定的日语运用能力。

2.能够自主完成学习,具备开展翻转课堂和产出任务的基础条件。

【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主要作引导、指导、辅导。

2.任务驱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任务活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运用共用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教学模式】

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采用融合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推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线上线下教学,形成有效教学闭环模式。

1 《中级日语(一)》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于课前、课后布置学习任务。课前将任务驱动和促成安排在线上完成,课上主要对产出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课后进一步延伸课中知识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外语教学。同时,根据师生多方面的反馈,以及教师个人的认真反思,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下一步教学。结合 OBE 理念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步骤具体如下:


1.课前(线上)

 ①任务导入:教师设计布置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驱动任务,明确任务目标。

 ②任务解释:教师说明任务要求、目标和完成方式;学生明确目标,并制定学习策略和计划。

 ③任务实施:学生自主完成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准备文稿等活动,促成组员分工合作、组间相互竞争;教师提供线上资源给予支持,并全程监督,答疑解惑。

2.课中(线上+线下)

 ①任务呈现:学生分组分角色呈现任务,学生间交流讨论,培养表达能力;教师进行及时指导和评价,师生合作探究,师生完成任务。

 ②任务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间进行互评,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学生通过教师点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加以改进和提升。

3.课后(线上)

 ①任务呈现:学生结合课中师生评价,补充完善后最终线上提交。

 ②任务评价:学生对产出任务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总评。

 ③任务总结:根据师生多方面的反馈,以及教师个人的认真反思,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下一步教学。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式

教师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学生确定问题后,通过自主探索、互动协作完成任务并在课上进行展示,随后学生间相互交流与讨论,最终师生共同对展示成果进行评价。

本课任务:

 ①问卷调查“当代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

 ②话题讨论“绿色环保,从我做起”

 ③视频制作“用日语讲好中国环保故事一祖国绿水青山”

 ④短篇写作“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实践方法”

 ⑤常规翻译“每日金句”环保论断

2.探究式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建立自己认知模型和学习方法框架。学生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后在课上进行交流与讨论,教师及时进行调整、引导和评价。

3.问题启发式

教师不断设置问题情境,以层层递进式的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引导学生主要探究问题的答案,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讨论式

围绕“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观看浙江滕头村:生态富民 绿色发展谱新篇成功案例后有何感想?”等展开话题讨论,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广泛引起学生共鸣。

【教学手段】

1.教师自建的线上课程资源

本课程在moodle平台及“在浙学”平台自建了课程资源库,分设“词汇学习”“语法句型”“中日跨文化交际案例”、“中日双语新闻”、“中日文化比较”等子目录,学生可以随时登录浏览学习相关内容。教师在平台发布课前、课后的学习任务,学生在线完成任务时,可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其他线上资源

学生利用“中国高校MO0C、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UMO0Cs)、学习强国 APP”等完成课前、课后自主学习。

3.传统书籍

教师提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文版、《日语讲中国文化》等包含思政元素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四、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教学设计

设计1:

【知 识 点】语法:被动语态(非情)

【切    入】语法活用练习

【思政内容】

使学生认识到绿色环保重要性的同时,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实时了解近期国内大事件,感受到中国之崛起、国家日益壮大,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实施方法】

以杭州绿色亚运、一带一路峰会、神舟载人飞船等近期中国故事作语法例句来融入,利用语法翻译语句或将句子合二为一。

设计2:

【知 识 点】词汇与表达

【切    入】词汇专项训练

【思政内容】

使学生认识到绿色环保的重要性,认识到绿色发展是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认识到“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深远意义,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升学生“用日语讲中国环保故事”的使命感。

【实施方法】

教师筛选与绿色相关的汉语词汇,如“绿色能源、绿色基建、绿色创新、绿色金融、绿色行动、绿色开发、绿色电力、绿色蓝图”等,学生说出所对应的日语,以小组PK的方式进行。观看浙江滕头村:生态富民 绿色发展谱新篇成功案例后,学生分组发表观后感。

设计3:

【知 识 点】课文

【切  入】

话题讨论:课文1气候异常与课文2过度用电等主题,让我们深知地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思政内容】

1.通过凝练核心词句,如“地球只有一个、确保合作、付诸努力”等表达,增强绿色环保意识,树立环境危机意识。引导学生“绿色环保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展示我国在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上的主题标语,坚定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3.通过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以及习近平主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关注国家大政方针,了解国家环保举措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引导学生用日语讲好中国环保故事,

【实施方法】

1.课前布置话题讨论学生通过丰富的线上资源和线上资料,自主学习了本课的生词语法,大致掌握了课文内容。

2.课中检验产出成果

-讲解课文内容后,以快问快答的方式凝练课文核心词句,并要求学生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进行提问:我国在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上都有哪些主题标语呢?

-学生回答:①垃圾分类,举手之劳。

 ②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

 ③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④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

学生的回答提到了垃圾,说明学生已经形成“绿色环保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环保意识。随之展示我国在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上的主题标语,融入人类命运合同体理念。

-接着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以及习近平主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

-进行提问:你知道践行绿水青山的典型事列吗?

-学生回答:①海滩修复

 ②公园改造

 ③湖泊建设

-教师给予肯定的同时,播放浙江滕头村:生态富民 绿色发展谱新篇成功案例后,学生分组发表观后感。

-学生回答:①人与自然和谐之道是让青山常在,让绿水常流。

 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③我们生活在现代化时代,很幸福。

-进行提问:国家在环保方面提出了政策与方针,实施了新的举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有义务、有责任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献出一份力量,该如何实践?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做出总结。

3.课后布置学习任务

-布置写作任务:

完成以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实践方法为主题的短篇作文。(专四考试写作真题)

-评价标准:

 ①主题思想:观点正确、积极向上(20%)

 ②语言表达:表述严谨、准确生动(20%)

 ③结构组织:层次清晰、逻辑性强(40%)

 ④语法知识:使用规范、选择恰当(20%)

-评价方式:

提交至在浙学平台讨论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总评。


五、教学效果自评

【知识】

1.熟悉并掌握了生词语法、课文内容及核心思想。

2.熟练掌握了绿色环保相关的日语表达。

【能力】

1.提高了用日语讲好中国环保故事的语言应用能力。

2.提升了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提升了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素质】

1.增强了绿色环保意识并付诸行动。

2.坚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3.坚定了“四个自信”。












案例二:

鉴往知今  以史育人

--《中级日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摘要:本案例以课程的一个教学单元为例,展示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中级日语”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索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的模式。在涉及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中,突出“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中国文化”的思政元素,通过鉴往知今,实现思政育人。在方法论上强调以唯物史观分析解读历史,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实现外语类课程回归人文教育的大思政目标。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中级日语(一)

2.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3.专    业:日语

4.教    材:《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 第三册》

5.周课时数:8


二、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本案例以第6单元为例,其思政元素是“树立唯物史观”与“中华思想在世界的传播”。内容主要涉及日本古代历史事件及人物,因此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进行解读。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以“重新解读”为名,通过以片面遮蔽整体、以偶然否定规律、以捏造取代事实等手段来达到歪曲历史的目的。习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的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对于历史的解读也同样如此,指导学生以唯物史观了解历史,解读历史,而不是孤立地、碎片化地看待历史。本单元中的历史人物,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通过游戏动漫作品的文化包装,往往容易给人一种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历史的错觉。英雄人物固然对历史产生推动作用,但这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作用,主要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历史的推动力,不能过于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与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本单元的30个核心词汇和6个核心句式表达,掌握典出日本战国时期历史事件的成语、俗语,了解日本战国时期的主要人物以及同时期(明末)的朝鲜战役对东北亚历史进程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语言运用能力:运用新习得的语言知识的能力;

2)表达交际能力:用日语介绍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并于他人互动交流的能力;

3)信息检索能力:通过各种媒介检索查阅日本战国历史资料,并能清晰整理归纳的能力;

4)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成语、俗语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思考战国时三维历史人物的成败原因;分析明朝万历年间朝鲜战争与清朝甲午战争,分析其胜败的原因。

3.价值目标

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国梦发愤图强;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的广度与深度,加厚思想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换位思考,培养豁达的胸怀。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

     “中级日语”课程作为培养日语基础语言能力为主的综合类课程,既注重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结合每个单元的内容,拓展其人文背景的内涵。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三大板块:日语语言知识、成语典故、日本战国历史。

1)日语语言知识

     ①重点词汇:新出现的约30个重点单词的常见搭配、接续变形、灵活运用;

 ②重点句型:6个核心句型,接续构成,连词成句;

 ③交际表达:“随声呼应的表达”、“提出新话题的表达”等

2)源自战国历史典故的成语、惯用句

列举与战国历史典故相关的成语或惯用句,并结合汉语中类似的成语、俗语进行比较。

3)日本战国历史拓展

 ①对日本战国时期(包括安土桃山时期)的历史进行简单的梳理与归纳。主要以介绍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维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分析探讨三位人物的历史功绩。

 ②简要阐述同时期明朝万历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比较思考明朝万历朝鲜战争与清末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4)德川家康的遗训

以课题作业的形式,由学生课后查找德川家康的遗训等相关材料,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思想价值观。

2.教学重点

1)日语汉字的读音特点

词汇教学部分,引导学生发现日语汉字读音的特点,尤其关注本单元中出现的“一字多音”和“一词多音”等现象。

2)词汇语义扩展的路径

重点单词的语义理解上,引导学生以认知学的观点思考词汇予以扩展路径,灵活的理解词汇的语义与运用方法。

 ①隐喻机制:

穴・掘を埋める→会場を埋める→赤字・欠員を埋める 

拳を握る→寿司を握る→実権を握る→弱みを握る

 ②换喻机制:

洞ッ峠→洞ッ峠で日和見をする→日和見する

3)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成语、惯用语整理

本单元中提到的“本能寺之变”相关的成语、惯用语有“敵は本能寺にあり”“三日天下”“洞ケ峠”“天王山の戦い”等。汉语中来自历史事件的成语典故也很多,如楚汉相争相关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暗度陈仓”“项庄舞剑”“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成语、惯用语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通过这些成语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4)了解日本中世到近世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变

中世日本的政治体制是以权贵阶层专权的“权门政治”,这种体制建立在遍布全国的大小庄园上,形成了中世的庄园公领制。随着宋国货币宋钱的流入和商品的流通,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逐渐瓦解。直至丰臣秀吉实施太阁检地,明确一地一作人的土地制度,庄园制才彻底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幕府和地方藩国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幕藩体制”。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日本政治体质的变化。

3.教学难点

本单元内容涉及日本古代史,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日本地名、历史人物等专有名词,为了扫清这一困难,需要教学前进行导入铺垫。此外,江户时期基于幕藩制度的封建统治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有很大区别,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二者的差异。

此外,本单元设计的课堂讨论环节,专业问题的讨论需要专业知识的储备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因此要做好事前的准备,并在课堂讨论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四、教学手段及方法

(一)讲授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对日本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等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此类专业知识的途径有限,而且因覆盖面广,不容易判别哪些信息与本单元紧密相关,因此这部分知识主要由教师筛选整理后讲授。

(二)混合型教学法

本课程的混合型教学法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混合,同时也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词汇、句型、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讲解视频会事先在moodle平台发布,学生实现通过线上自学完成。线下课堂主要进行应用练习和口头发表、小组讨论,教师通过实践性的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和强化。

(三)任务型教学法

教师通过具体的任务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实践从而达到在应用中学习的目的。本课程的任务型教学法主要运用在课前发表和课题讨论环节。课前发表环节由学生事先自选领取任务,根据没课设定的主题完成3-5分钟的课堂发表。课题讨论环节要求课前查阅好相关资料,经过思考,对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与小组成员交换意见,最终形成共识。

(四)课堂讨论

教学活动中,改变单一的教师授课形式,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课前充分调查、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研讨与辩论。每个单元回事前设定二至三个开放式讨论课题,便于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

环节

教学

方法

教学内容

思政元素

环节

设计

课前发表

任务教学法

任务:用日语介绍一位你喜欢的中国历史人物,并说出理由。

要求:学生事前经过准备,在五分钟之内完成。用日语介绍,可少量穿插中文解释。

目的:锻炼学生的查阅检索信息的能力,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外语表达的能力。

提问互动环节:主要考察学生交流与应变的能力。点评环节教师主要从内容表达,应答等方面进行短评。

思政元素:通过介绍中国杰出的历史人物,激发民族自豪感,培育家国情怀。

9分钟,其中发表5分钟,提问互动2分钟,教师点评2分钟

导言


介绍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方法。

1分钟

拓展1

讲授教学法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位日本历史人物的事迹与政治成就。

1织田信长:打破中世旧制的改革家

 ①成功之处:在政治上,初期拥护足利将军,获得“大义名分”;在经济上开设“乐座乐市”,打破商业垄断;在军事上,组建职业化军团,充分保证兵源;在科技上积极引入西方器物,大量生产火枪。

 ②诟病之处: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火烧严厉寺等血腥做法遭到**。

2丰城秀吉:农民出身的天下人

政治措施:太阁检地,丈量全国土地,掌握各地的粮食收成,即各藩国的实力。五大老五奉行制度,建立多方势力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刀狩令禁止农民拥有武器,防止农民起义;一国一成令,规定每个藩国只能拥有一座城堡,削减藩国的实力,驱逐传教士,驱逐外国传教士,禁止**教,加强思想统治。

3德川家康:忍辱负重的权谋家。

政治措施:开设幕府,建立幕藩体制,奠定了中央集权+三国自治的政治体制诸法度的颁布,由幕府颁布法令,巩固德川幕府的统治。参勤交代制度规定诸国的大名必须轮流交替常驻江户,强化对各藩国的监督,禁止**教,排除外国宗教影响,加强思想统治。

总而言之,织田信长打破了中式封建庄园的旧政治体制,但是未能建立新的政治体制。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独裁政治,但是政权未得到继承。德川家康在丰臣政权的基础上明确了各类规章制度,让权力的继承和行使变得有章可循,奠定了江湖时期263年统治的政治基础。

另外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谈到日本战国历史时,往往会特别强调某个英雄人物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历史的推动作用。例如,战国末期随着武士阶层势力的抬头和货币经济的发展,自给自足的庄园领主制度逐渐瓦解,“太阁检地”虽然是丰城秀吉的主要政治功绩之一,但其实质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理清了土地所有权与租赁的关系。

思政元素:以唯物史观去理解历史的发展。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讨论1

讨论教学法

课堂讨论分为三组,分别讨论以下问题:

1.织田信长未能统一日本的原因是什么?

2.丰臣政权两代即亡的原因是什么?

3.三德川家康的遗训对我们有何启示?

这三个都是开放式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事先的准备各抒己见,交流讨论。教师应当尽可能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历史规律中去寻找答案,而不是仅把原因归结的为偶然因素。

1.织田信长未能统一日本的原因是什么?

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由于家臣明智光秀叛变,遇袭身亡。这看似是一起偶发事件,其实其中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织田晚期设想的是各地官僚由统治者直接任命的绝对王权,而不是日本镰仓时期以来的地方分封制度。但是效忠统治者从而换取排他性的领地是日本封建制度的基础,织田对于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过于性急,脱离日本的实际,因而招致家臣的不满,引发政变。

2.丰臣政权两代帝王的原因是什么?

丰权政权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丰臣家族后继无人,最后形成幼子托孤的局面,丰臣秀吉为了让晚年出世的亲骨肉掌权,不惜杀了扶植多年的接班人丰臣秀次,而自己病故时幼子仅六岁,得力助手丰臣秀长也已离世,丰臣家族无人主持局面。

二是丰臣政权陷入朝鲜战争的泥潭。入侵朝鲜不仅使亲近自己的西国大名大伤元气,而且还激化了家臣的矛盾,自己扶植的势力分裂成两派,让德川家康有机可乘。

3.德川家康的遗训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德川家康的遗训对江户时期的价值取向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条 人之一生如负重远行,不可急于求成

第二条 以受约束为常事,则不会心生不满

第三条 长思贫困,方无贪欲之念

第四条 忍耐乃长久无事之基石

第五条 愤怒是敌

第六条 只知胜而不知败,必害其身

第七条 常思己过,莫论人非

第八条 不及尚能补,过之无以救

核心思想:

一是隐忍,这也是德川家康自身的写照。德川家康早年为人质后又归顺织田、丰臣等势力,隐忍几十载终得天下。

二是知足常乐,学会换位思考。降低期待,做到知足常乐,就不会有许多不满。

三是辩证思维,物极必反,胜者必衰,没有人能长盛不衰,只有自我不断反省,才能避免走极端。

这八条遗训虽然出自德川家康,但可以看到其思想源泉是中国传统思想,例如“人之一生如负重远行,不可急于求成”一句和《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受约束为常事,则不会心生不满”“长思贫困,方无贪念之念”中体现了《老子》中“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常乐的道理。“不及尚能补,过之无以救”就是《论语》中的“过犹不及”的翻版。

江户幕府奉朱子学为“官学”,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其独尊朱子学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方便幕府对百姓的统治,让社会接受君臣秩序。对于儒家学说的观点,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对待。

思政元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华传统思想在海外的传播。

小组讨论15分钟,交流发言15分钟

拓展2

讲授教学法

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8年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

1592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下令入侵朝鲜,并在短短数月内攻陷朝鲜王京汉城,驱逐朝鲜国王,占领朝鲜大部分国土。明朝应朝鲜求救,集结军队入朝抗日,取得平壤大捷。在碧蹄馆之战后,明日双方开始议和,同时朝鲜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在海战中多次取得胜利,大大鼓舞了军民士气和抗敌的决心。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基本结束。

1597年正月,明与日本之间谈判破裂,十四万日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调7万兵力(后高至11万)赴朝救援,两军在朝鲜南部战线胶着。日军在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从朝鲜半岛撤退。

此战在当时有着深远影响。作为战场的朝鲜遭受惨重的损失;日本丰臣政权的势力被削弱,导致德川家康统一日本;明朝国力受到损耗,辽镇兵额削减给处在中国东北的建州女真人努尔哈赤扩展势力提供了机会。

万历朝鲜战争起到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之后东亚三国之间300年的和平局面。

1599年五月,万历帝颁布《平倭诏》,其中诏曰:“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当今世界依然如此,某些国家为了一己私利,不断抹黑中国,如跳梁小丑。14亿中国人民必定团结一心,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思政元素:厚植爱国情怀。

15分钟

总结


总结归纳本课要点:

日本战国历史三位历史人物的功绩及评价;

德川家康遗训的启示;

万历朝鲜战争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

5分钟

本课课题


明朝万历朝鲜战争获胜与清朝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这个题目比较大,希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进行思考。不宜简单把胜败原因归结为军事装备差距,万历朝鲜战争中明军虽然拥有大炮等重武器,但火铳等轻武器劣于日本。甲午战争中海军整体实力超过日本。这个问题需要从国家民族意识,上层制度体制,战争全局意识,统治阶级战争意愿,信息战等多个维度去分析。

课后


六、教学效果分析

基于本单元课程目标与实际教学实践情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教学效果:

(一)知识目标达成情况

知识目标达成情况良好,所有学生在课前均在线完成语言基础知识学习。根据课堂提问以及作业反馈,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完成本单元的语言知识学习目标,对日本战国历史概况有一定的了解,对战国后的社会结构与经济体制有了初步认识。

(二)能力目标达成情况

能力目标达成情况总体良好,在课堂会话练习中学生可以运用本单元学习的交际功能表达,并适当加入新学的句型,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在课堂讨论中可以看到学生做了精心准备,事前查阅较多的专业文献与资料,但也有个别同学准备不够充分。课程最后布置的思考题完成质量较高,某些观点颇有思想深度,思辨能力得到了正向反馈。

(三)价值目标达成情况

在分析比较万历朝鲜战争与甲午战争胜败原因时,多数学生都提到了“国家观念”“民族认同”等因素,认为高度的国家民族认同感才能焕发爱国热情,才能成功抵御外国入侵。学生们的回答表明学生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也能够利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表现出较高的思辨能力。

总体而言,本单元的教学基本实现了事先设计的教学目标,获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部分学生没有做好事前调查,讨论不够积极的问题,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完善。


六、特色及创新

(一)教学设计

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采用融合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推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线上线下教学,形成有效教学闭环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于课前、课后布置学习任务。将任务驱动和促成提前安排在线上完成,课上主要对产出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课后进一步延伸课中知识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外语教学。同时,根据师生多方面的反馈,以及教师个人的认真反思,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下一步教学。

(二)思政设计

1.思政元素贯穿全程。通过课前挖掘、课中浸润、课后拓展的形式,进行全方位融入,贯穿始终。自然融入在词汇专项训练、语法活用练习、课文主题凝练、观看案例视频等各项教学环节中,做到如盐遇水。

2.思政内容时实更新。将杭州亚运会、一带一路峰会、神舟十六、十七号等近期国内新闻大事件融入到例句中,使学生认识到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感受到中国之崛起、国家日益壮大,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3.思政活动形式多样。通过问卷调查、话题讨论、词汇拓展、凝练主题、组别PK、完成句子、语段翻译、合二为一、视频制作、主题发表、短篇写作、环保宣传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每日金句”常规翻译。学生在学习强国“每日金句”查找与单元主题相关论断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信息搜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积累了大量的强国信息。在翻译相关论断的过程中,既保证了对课文知识点的巩固,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论断内在的思想内涵。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与能力,增强了作为日语学习者的使命与担当。


七、教学效果

(一)知识目标达成情况

知识目标达成情况良好,所有学生在课前均在线完成语言基础知识学习。根据课堂提问以及作业反馈,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完成本单元的语言知识学习目标,对本单元的主题及相关扩展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授课过程中的应用和强化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

(二)能力目标达成情况

能力目标达成情况总体良好,在课堂会话、讨论、发表等练习中学生可以运用本单元学习的交际功能表达,并适当加入新学的句型,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在课堂讨论中可以看到学生做了精心准备,事前查阅较多的专业文献与资料,但也有个别同学准备不够充分。课程最后布置的思考题完成质量较高,某些观点颇有思想深度,思辨能力得到了正向反馈。

(三)价值目标达成情况

在围绕课程主题开展拓展练习时,多数学生都会提到“国家观念”“民族认同”等因素,认为高度的国家民族认同感才能焕发爱国热情,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中国梦。学生们的回答表明学生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也能够积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解决问题,表现出较高的思辨能力。

总体而言,本课程化盐于水,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环节,基本实现了事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获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Copyright©:浙江万里学院 浙ICP备050145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