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外语学院
梁亚冰(负责人)
课程概括
《中国文化导论》课程是为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模块课程,旨在给学生提供一个用英文习得和巩固相关中国文化常识的平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探索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和文化性格,从而帮助学生在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强化交流技能,以便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能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文化思想、文化术语、文化故事,理解其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掌握中国文化相关英语术语及表达,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
(二)能力目标
能够对主要中国文化主题展开详细深入的讨论,能够用英语讲好中国的故事、传播好中国的声音,并能够辩证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
(三)价值目标
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培养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元素
本课程以“课程思政”为载体, 探索“中国文化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对课程思政目标进行总体设计,分模块凝练思政融合点,并不断扩展其中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创新教学方法,通过线上课程、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培养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一)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需要认真领悟植根于实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 深入挖掘温润而隽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要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鉴赏和外宣能力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表现形式和发展脉络,进而在对优秀文化的尊重和鉴赏中,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
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让世界了解中国,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使命。本课程要牢固树立多元、包容的文化观,强化英汉双语基础和跨文化交际技能,对外传播中国声音,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旗帜,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鲜明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本课程在当下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化的背景下,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 把立德树人融入知识教育, 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以完善人格和培育人才为教学目标。
设计思路
故事是载体,思政是核心,讲好中国故事是具体落实课程思政的一种新型模式。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本课程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手段,紧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思政目标,联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政治、社会、实践和地方元素,深挖中国文化课程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中国文化类课程思政的新型模式。围绕“讲什么”“怎么讲”两个问题,对本课程思政实践路径进行探索。
(一) 总体思路
1. 在教学内容编排上,扣紧教材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深度挖掘提炼《中国文化导论》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教材内容按照文化故事的类型划分模块,科学合理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2. 在教学流程设计上,采用“产出导向法”,该教学法主张全人教育。
第一,认真选择思政型产出任务的主题。本课程根据上述三大思政元素,选择有利于思政目标实现的中国文化故事。
第二,精心选择为思政型产出任务服务的输入材料。教师挑选适用于三大思 政元素模块的文化故事材料。
第三,巧妙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也可以通过学生互相评价产出成果来提高学生客观评价他人优缺点的能力。
3. 在教学评价重置上,思政化的教学评价将育人置于首位,将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做到以评促思、以评为学。
(二)具体设计情况
依托中国文化导论课程思政目标,对知识点进行优化组合,把中国文化导论相关内容划分为五大故事类型(见表1):中国文化生活故事、中国艺术故事、中国思想故事、中国人的故事和中国语言文字故事。在紧扣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剖析其故事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践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一核心教育思想。
育人目标 | 中国故事教学内容 | 思政融合点 | 教学方式 |
加 强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教育; 培 育 和 践 行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观; 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鉴赏和外宣能力 | 中国文化生活故事:中国饮食、中国功夫、中医中药、传统节日 | 了解中华民族集体的世界观与生活哲学,激发和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 线上线下+产出导向法: Chinese chopsticks VSWestern knives and forks (对比+分析) |
中国艺术故事: 书法、京剧、中国画、中国音乐、青花瓷 | 学习理解中国的人文精神,深切体会“由美入善、完善人格、德艺双馨、立德树人”的永恒追求 | 线上线下+产出导向法:Peking Opera VSFilms; Chinese music VS Western music(对比+分析) | |
中国思想故事: 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 | 学习理解中国思想、中国智慧,提高理论自信 | 线上线下+产出导向法:Does life need rituals?(讨论+反思) | |
中国人的故事: 诸葛亮、郑和、屈原、孔子、老子、庄子、孙子等 | 学习了解中国“崇仁爱、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理念,构建中国文化信仰,增强文化自信 | 线上线下+产出导向法:Peace and War(讨论+反思) | |
中国语言文字故事:汉字、诗词 | 了解中国古代智慧和文明,引导学生感受汉语之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 | 线上线下+产出导向法:Chinese Characters VS Western Alphabetic Languages(对比+分析) |
表1 中国文化导论融合德育元素的故事任务单
2. 讲好中国故事的实施路径
第一,教学内容是思政教育的起点和抓手。教师要讲“小故事”,而不是“大故事”。一方面要通过有温度、接地气的小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不是以“说教”的方式讲大道理,“告诉”学生什么是中国文化,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联系现实,深入浅出,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坚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二,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注重“引导”、“启发”式教学,创设沉浸式课堂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鼓励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意传播,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促进故事人才的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一定的信息渠道和传播能力作支撑。当前高校大学生对外交流的机会有限,教师要不断探索故事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故事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比如,在讲述中国饮食故事时,可以同步让学生观看双语文化视频“Distinctive China 不一样的中国”,追随外籍主持人的脚步,品鉴中国美食。在外籍品鉴人对德州扒鸡、北京烤鸭、臭豆腐等中华美食的制作技艺和口感味道的啧啧惊叹声中,学生通过“别人讲”深刻理解了中国美食的魅力以及蕴含在美食中的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与生活哲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观看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自己讲”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和自我创作意识。教师鼓励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在亲身体验中讲述中国故事,运用已有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介绍身边的文化故事,达到“实践思政”的目的。例如,学生把香囊、皮影、剪纸等中国民俗文化搬进课堂,在亲自动手、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以课程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中国故事,录制双语短视频,以导游或文化推介人的身份向大家实地介绍家乡的特色文化、风景名胜,实操并讲解中国的刺绣、书法、特色美食等中华优秀文化,不仅给欣赏者提供直观、全面的感官体验,提升传播效果,也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使中国文化达到“入耳入脑如心”的效果。
第三,教学评价是教学的继续和深化。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和评价效果是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具有导向作用。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围绕“讲好中国故事”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增强对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在考核方式设计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中国文化知识、文化传播能力、文化态度、价值观等元素纳入评价体系。实行教学效果师生双向打分制度,不仅考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也要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认可度,通过教和学的共同改善和提高,真正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实施案例
本教学设计主要引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具体教学实施流程根据 BOPPPS 模型设计教学的六个环节, 结合在线教学平台, 对学习目标、前测和参与式学习环节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环境的预习加反馈、 调整与参与、测试与巩固、实践并提高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案例:《中国文化导论》的 Unit 1 Confuciani**中的Confucian Thought on Li,根据该内容从课前、课中 和课后三大部分列举样例:
(一) 课前
在本节课程之前,教师在前一节课提出“孔子问礼”的故事,快速吸引学生的兴趣,并要求学生观看moodle平台上的学习视频,同时鼓励学生课下通过教材、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阅有关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 课中
1. 问题引入
从“中国传统婚礼”导入,请学生用儒家思想的“礼”的概念来分析中国传统婚礼的个人、家庭和社会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孔子“礼”的概念、具体表现和社会功能; 用英语准确叙述“礼”的思想内容,列举礼的三大表现:婚礼、葬礼和祭祖,理解“礼”对社会的影响。
(2)能力目标:用英语作为工具讲述“礼”的文化故事;培养学生运用“礼”的理论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发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孔子“礼”理论的应用,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
3. 前测
运用雨课堂进行“Confucian Thought on Li”的测试, 测试题目主要以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
学生完成测试后, 雨课堂自动给出成绩, 学生可以达到自我检测的目的, 教师可以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讲授重点和难点。从上图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的预习情况较好,可以进行深入的讲解,同时,教师对未答题的同学询问情况,进行敦促。
4. 参与式互动教学
教师结合课前导入中的问题——中国传统婚礼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是什么?采取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参与式的探究教学模式。
(1)结合教材,讲解孔子“礼”思想核心
在这部分的讲解, 重点包括“礼”的概念以及变化性, 还包括“礼”的重要作用。
(2) 案例研究,运用“孔子礼的思想”分析社会生活中的“裸婚”和“丁克”现象,支持还是赞同?这种现象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在 6 分钟内与小组成员讨论,计时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根据各组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
通过引导和讨论, 从个人、家庭和社会角度去探讨是否接受没有仪式的婚礼,是否愿意成为不要孩子的丁克一族,当裸婚理念与对盛大婚礼的美好憧憬发生碰撞时,当“丁克”与人生圆满、家庭期望发生冲突时,学生强烈认识到,仪式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传承,是由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仪式化生活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秩序的构建,还可促进社会的和谐。学生由此对中国儒家文化自然生出认同感,对中国民族精神产生自豪感。
5. 后测 ――课堂检测、答疑解惑
一方面教师通过课后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对该单元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
6. 总结——课堂 PPT 演示、线上任务查看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整合学习要点、归纳提升“孔子礼的思想”,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希望学生可以用自我实现来要求自己,在有仪式感的生活中体会生活的价值和传统的意义。其次,布置下节课的任务,告知学生针对该知识点所需开展的产出任务,去线上平台查看具体的任务要求。
(三) 课后
1)教师给出具体的作业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中西方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礼”的认识异同?
教师上传教辅材料到moodle平台, 辅助学生完成产出任务。
特色及创新
课程思政特色
1.教材内容特色鲜明:《中国文化导论》课本内容涉及思想流派、艺术与美学、传统习俗、饮食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故事,体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
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思想元素及其美育和情感功能,找准切入口,在导入文化现象时,对价值观念进行引导和渗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和世界观。
2.无缝化思政学习: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综合使用moodle平台、雨课堂、钉钉等学习平台,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接受思政教育,也可以在课下进行思政学习。
(二)课程思政的创新点
1.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课程思政的主导下,通过隐性目的、 无计划、间接、内隐的思政型产出任务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渗透思
政教育过程于休闲逸致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与显性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立足“讲好中国故事”,开展思政教育。中国文化涉及众多的中国故事, 背后承载着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文化教学绝不是文化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需要提炼中国好故事,剖析中国故事的文化传承价值和意义,发挥中国故事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而这恰恰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效果
1. 《中国文化导论》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认可,两个学期教学信息反馈显示如下(2022-2023第一学期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老师上课很耐心,感觉我现在更加热爱中华文化啦”,”上课循序渐进,讲的清楚易懂,互动方式新颖”;“用英语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同学们有不一样的感受,也有助于同学们以后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走向国际”
学生共录制“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相关视频100多个,于2023年和2024年参加浙江省“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短视频比赛,分别荣获省级二等奖和校级一等奖和二等奖。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在亲身体验中讲述中国故事,录制双语短视频,以导游或文化推介人的身份向大家实地介绍家乡的特色文化、风景名胜,实操并讲解中国的刺绣、书法、特色美食等中华优秀文化,从而达到‘实践思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