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课程思政
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商务笔译
负责人:陈娟
职称:副教授
联系电话:15968467179
外语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商务笔译》
一、课程简介
《商务笔译》是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面向全校英语专业与商英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系统阐述了英汉互译中的选词、句式调整与语篇衔接,通过案例讲解和翻译实践,掌握翻译技巧、方法和原则,以及商务专题翻译中的译文对比与翻译批评等,从而让学生在翻译实操中形成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商务翻译岗位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自 2016年开设以来,至今已经运行9轮,学生评教成绩一直为优秀。自2019年起,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已主持完成校级课程思政项目,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浙江省一流课程立项,并孵化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4项“匠心•译--浙江非遗文化景点移动式翻译服务”“寻味浙里——浙江传统美食文化推广服务”“文化外译背景下中华文化术语的翻译研究”“中华文化外译背景下儿童文学英译研究”。先后获得浙江省本科高校第二届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 1项、浙江省高校第二批新形态教材建设项目 1项。目前,已出版教材2 部,其中1 部为新形态教材《商务英语翻译实务》。
二、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并规定“专业课程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商务笔译”课程基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国际商务背景下的商务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商务文化差异性意识,了解中英文各类文本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区别,进而了解国际商务背景下商务翻译的文化交际功能,掌握商务翻译基本方法,为从事涉外经济活动奠定一定的商务英语翻译基础,具有相应岗位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相关业务能力。具体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英汉互译过程中的选词、句式调整与语篇衔接等;了解不同文体的文体风格,包括用词特点、句法特点和语篇特点等,以及不同文体的差异性和共性;
能力目标:通过翻译实践与翻译批评能力培养,掌握对译文优劣进行评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译文审美与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实践与创新能力、深度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思政德育目标:通过协作学习等,感受翻译工作中的“匠人”精神,养成学生追求卓越、踏实务实、坚韧不屈、积极创新的人格;立足学科及行业领域,引领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味中国文化外译由归化走向异化的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豪,培养学生的行业情怀与家国情怀。
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本课程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采取互动式、自省式、实战式、模拟式等多元教学方法,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商务笔译》课程思政建设基于SPOC平台,翻转课程教学,挖掘课程的隐性思政元素,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全球化视野,塑造主流价值观、培育公民意识。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挖掘“商务笔译”课程的思政元素,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全球化视野,塑造主流价值观、培育公民意识;第二步,基于SPOC平台,翻转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根据翻译知识点,实时更新线上内容,融入恰当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课前自学、讨论、反思学习效果,并联系当前局势展开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第三步,依托SPOC平台进行课外拓展,将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翻译作业、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可见,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将传统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单一教学行为”转向“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全程育人”。
教学内容方面,穿插德育元素,探讨翻译中的文化自信、翻译专题中的思政元素等,引导学生领悟翻译中的民族意识与国际视野、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和行为引导,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围绕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研讨式、任务式、工作坊式、调研式、模拟式等多元教学方法,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模拟与现场、团队学习与个体学习相结合,综合利用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以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德育目标。
序号 | 教学内容概述 |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 教学方法 |
1 | 专题一:英汉语言的对比 | 1)了解中国文化关键词的语义演变过程,以及对西方文化概念的影响; 2)分析中国典籍作品中文化关键词在西方的翻译,以及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变异现象; 3)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关键词的语义内涵,构建文化自信。 | 文献研究、 任务式、 研讨式 |
2 | 专题二:英汉互译常用技巧 | 1)在中国文化外译背景下,如何选择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才能有效传播中国文化; 2)选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对照)等素材作为翻译技巧练习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任务式、 研讨式、 模拟式 |
3 | 专题三:企业宣传材料翻译与产品说明书翻译 | 1)选用中国著名商帮文化,如“宁波帮”文化的中英文对照素材作为翻译练习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对比中西方企业文化中核心价值观的异同,结合翻译练习和专题讨论,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 研讨式、 工作坊式、 调研式 |
4 | 专题四:时事新闻翻译 | 1)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国内外新闻事件,对比各国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报道的异同,结合翻译练习和专题讨论,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由、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任务式、 研讨式 |
5 | 专题五:商务信函翻译 | 1)选用贸易摩擦的中英文报道作为翻译练习素材,结合翻译练习和专题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 工作坊式 |
6 | 专题六:旅游宣传材料翻译 | 1)选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英对照材料作为翻译练习素材,引导学生梳理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2)选用民族传统节日的中英文介绍作为翻译练习素材,结合专题讨论,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起到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的作用。 | 任务式、 工作坊式、 调研式 |
课程思政融入路径体现在:1)导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挖掘不同思政话题,设置多种形式的导入活动,引发学生对相关思政话题进行深入思考;2)讨论,根据相关思政话题,提供讨论支架,引导学生进思辨性讨论,并展示讨论成果;3)实地走访,将讨论话题引入实地考察,采取“翻译教学+实训基地”、“翻译教学+创新创业项目”、“翻译教学+翻译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拓展翻译教学的内涵与外延。4)评价反馈,针对课内与课外、模拟与现场、团队与个体讨论后形成的观点,教师进行梳理、总结、评价;侧重过程性评价,加大生生互评的比重,在互评中引导学生养成公平公正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实现以评价促学习、以评价促成长。
教学实施方面,采用任务式、研讨式、调研式教学组织形式,选用中国非遗文化(中英对照)、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英对照)等作为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译本对比研究、专题调研等方式,客观看待中西方文化异同,主动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商务笔译”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全员参与,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关注时事,并联系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让学生在海量的碎片信息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思政教育素材与专业教材有机结合。课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形式,课程质量的优劣在于内容的选择,而内容传播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有效性则立足于教学素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辑录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谈话、演讲、问答、批示、贺信,共计 35 个专题。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双语教学内容的研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国情、省情、社情与民情,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提高语用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提升其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和信息素养,满足社会和行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思政教育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对中国特色用语的翻译采用了直译、意译、直译加注和意译加注等多种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中国文化底蕴和精髓。通过对教学资料双语的研读和欣赏,提高学生识别中英表达差异的敏感度,帮助其掌握中国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词语及语篇,提升其进行中国文化外宣的精准表达及外宣能力,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扎实的基础。
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是指基于SPOC平台,搭建线上学习课堂,上传了33个学习视频,开设了课前课后的翻译讨论、作业、测试以及学习反思等模块;线下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包括翻译专业见习、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本课程通过翻译项目、讲座、学科竞赛、志愿服务、专业见习、平行语料库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演讲竞赛等线下拓展活动,突出现实问题导向,学好用好译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宝贵思想。以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理解、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真正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有机结合。
(3)教学评价方面,侧重过程性评价,加大生生互评的比重,在互评中引导学生养成公平公正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实现以评价促学习、以评价促成长。
评估与反馈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教学中,课程考核以闭卷笔试为主,内容比较局限于知识性、识记性的考核,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也被局限在琐碎的知识记忆上,其思辨能力、多元文化交际能力难以得到考察。在教学改革后,本课程基于SPOC平台,建设平行语料库,及时推送翻译知识点考核作业、测试和小组任务,而且所有考核反馈能够做到动态化、自动化、智能化。此外,本课程将翻译实训和社会服务纳入翻译人才评价机制。一是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浙江省LACAT笔译实训测评,同时选拔学生参与各类翻译学科竞赛和翻译资格证书考试,将结果以额外赋分奖励的形式计入翻译评价体系;二是将社会服务融入翻译评价,鼓励并组织学生为浙洽会、消博会、食博会、国际体育赛事等社会机构提供翻译服务,并据此建立学生社会服务档案,成为学生就业时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的依据。可见,本课程打破传统的终结性评价,采用过程性教学评价方式,评价主体是多元互动的,过程是双向的。
四、教学效果与育人成效分析
本课程建设开展之前,传统的翻译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流动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教学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非常有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局限于课堂,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拓展性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无法平衡课程建设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综合、研究与实践的平衡、价值与情怀的提升等关键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自2019年开展以来,“商务笔译”依托中国大学SPOC等学习支持平台,结合BOPPPS与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通过“MOOC、SPOC(智慧教学平台)+ BOPPPS(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教学步骤)”的方式,让翻译教学过程实现学生互动参与化、内容专题化、课程思政化,解决了传统翻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育人成效方面
1)学科竞赛。2016年至2023年,本专业近80%学生参与浙江省LSCAT笔译大赛的校内初赛选拔,经过校内复赛、决赛,选拔学生参加浙江省LSCAT笔译大赛,获奖率近90%。
2)翻译考证。2016-2023年,共约200人次通过浙江省LSCAT一、二阶段笔译实训测评。截至目前,外语学院学生荣获英语三、四级口译和笔译证书达332人次,其中获得笔译证书的人数230余人次。过去几年里,50余名同学荣获“上海英语中级口译资格证书”,有10余名同学荣获“上海高级口译资格证书”,其中通过中高级笔试的同学达280余人次,这在省内高校位居前列。近三年,学生报考各类翻译考试的人数处于持续上升趋势。
3)社会服务。本院翻译模块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者服务,涉及服务领域多、参与学生面广。目前,本院已与亚太经和组织城镇化高层论坛(APEC)、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宁波市博物馆、鄞州国际网球大赛、浙洽会、消博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各类高层论坛、国际化博览会和赛事等提供翻译志愿服务,获得服务接收方的一致好评,这是对本院翻译人才培养的有力肯定。
理论实践研究方面
*教研项目
[1] 2019-2020年 浙江省高校第二批新形态教材建设项目“商务英语翻译实务”
[2]2019-2020年 浙江省外文学会专题研究项目“基于商务英语能力培养的创新型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WYB2019033)
*教研论文
[1] 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证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5)
[2]独撰. 变异学视阈下中国文化关键词的翻译与传播研究[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20(5).
[3]独撰. Effectiveness of Blended Learning to Develop Learner Autonomy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Translation Course[J].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2022. (SSCI收录).
[4]独撰. SPOC-based Flipped Learning Model Applied in Interpreting Teaching [J]. iJET, 2020. (EI收录).
*出版教材
[1]《商务英语翻译实务》新形态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教学获奖
[1] 2019年 浙江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成果“商务笔译”三等奖;
[2] 2019年 浙江省高校首批“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商务笔译”)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