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生物与环境学院
史卿(负责人)
一、课程概括
《食品营养学》是食品类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研究饮食对健康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制,是营养学重要的主干课程。课程重点介绍人体对营养的需要,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能量代谢,不同种类食品的营养成分、能量代谢过程,不同人群对食品营养的需求,营养与疾病关系,以及社区营养,营养强化与保健等方面。
通过学习《食品营养学》,学生能够掌握其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实际应用,培养适应食品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并为他们在食品加工和质量控制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这门课程涵盖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添加剂》等多个食品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应用型强的课程。因此,该课程的覆盖面广,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大,需要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该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从食品营养的视角深入了解食物与人体健康、食品安全之间的联系,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
综上,由于《食品营养学》的学习最终服务的主体是人民,职业道德和素养尤为重要。我们在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要要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的建设。
二、课程目标
高等本科院校作为国内人才的培养机构和输送机构,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教学课堂非常重要和必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和社会需求,我们设计了《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课程目标中不仅有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更充分融入了思政目标。
图1《食品营养学》课程培养目标
Figure1 "Food nutrition" course training objectives
三、思政元素
本课程的价值目标主要包括培养严谨求是的科学精神、建设“美丽中国”、树立职业道德与专业热情、培养辩证思维4个方面。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思政内涵,具体体现在不同的思政元素中。
价值目标1:由个人及人群健康评估、膳食方案设计及健康管理,培养严谨求是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关于“度”的充分阐述,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严格把关、精益求精的精神,严谨的科研思路和方法4个思政元素。
价值目标2:厚植爱国情怀,建设“美丽中国”。主要包括民族自豪感,健康中国,文化自信,美丽中国4个思政元素。
价值目标3:化“学”为“用”,树立职业道德,激发专业热情。主要包括职业荣誉感,职业道德两个思政元素。
价值目标4:“双向”思考,培养辩证思维。主要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两个思政元素。
本课程将德育要素和情感教学融入课程体系,通过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设计,使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不忘初心,投身专业,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学习。
四、设计思路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建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倡议,强调将关注重点从以医治疾病为核心转变为以群众健康为核心。此后,"大健康"这一说法便在中国范围内广泛的流传了起来。关于这个概念,相关专家学者解读了其内涵。认为从健康社会学的角度去解读习近平的这段讲话,可以看出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广义上的大健康,即提出大健康和大卫生这两个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这两个概念也是现今亟待建立的观念;第二层含义是狭义上的大健康,指根据时代进步、社会需求以及疾病谱的变化提出的一种全面观念。大健康关注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生老病死相关的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膳食因素),倡导自我健康管理,体现了积极和多维的健康观。其目标不仅在于保障个体身体健康,还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全健康。
大健康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有助于普及全民健康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接受科学的健康指导,建立正确的健康消费观念。其次,以人们期望的核心为中心,促使人们“优生优育、提高生命质量、控制疾病风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帮助民众做好健康管理和维护,从过度消耗健康、治疗疾病的方式转变为关爱健康、预防疾病的新型健康模式,即“治未病”先于“治已病”,以预防为主。
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食品学科亟需探寻当前培养模式下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新路径,将“大健康”理念融入食品学科教学体系,并加以实践。从总体上进行优化设计,构建“大健康”理念的教育框架,通过培养学生从“大健康”角度出发,让他们深入了解食物和食品安全及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掌握食品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科学运用食物资源,提升人体营养状况。同时,为预防食品污染、食物中毒以及其他食源性疾病对健康造成的危害,有助于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同时推动中国特色“大健康”的发展和规划。
在探索课程思政要素和整理思政资源时,必须清晰界定课程的内在特点和定位,尊重课程的本质规律。比如,理论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爱国情怀以及学术道德,而专业课程更注重培养职业素养、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产教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又是新时代高校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在将思政元素整合到不同类别的课程时,需要注意重点、角度和创新点各有不同。
在融合课程思政元素时,应该注重技巧与方法。当精妙地将思政元素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插入贯通时,需要平衡好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彼此的关系。避免强行灌输思政元素,而是要根据情势巧妙引导,顺应形势,用“春风化作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悄无声息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内化主流价值观。《食品营养学》课程内容设置和思政元素实施路径如表1所示。
表1《食品营养学》课程内容设置和思政元素实施路径
Table1 The course content sett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Food nutrition"
价值目标 | 思政元素 | 实施路径 | 对应内容 |
严谨求是的科学精神 | 哲学思想中关于“度”的充分阐述 | 孙思邈在饮食养生方面强调“顺应自然”,避免“太过”或“不足”的危害。 | 营养学发展史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神农尝百草 | 营养学发展史 | |
对食品质量的严格把关、精益求精的精神 | 结合“工匠精神”、“饮食观”、“可持续发展”、“饮食文明”等进行教学情境设置 | 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不同生理条件与特殊人群的营养需要 | |
严谨的科研思路和科研方法 |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 | 营养与慢性病 | |
建设“美丽中国” | 民族自豪感 | 1《黄帝内经》中“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 2孙思邈在他的医书《千金方》用猪肝治疗“雀目”、东晋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载昆布疗瘿等寓于其中 | 食物的体内过程;维生素营养 |
健康中国 | 1通过认识食物营养价值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看待事物 2结合自己的每天能量消耗和摄入进行计算,并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方式 | 营养与能量平衡 | |
文化自信 | 《后汉书》中“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的记载,引出“一带一路”民族特色产品 | 水的营养 | |
美丽中国 | 通过展示日本水俣病事件提出问题:“汞污染的来源,汞为什么会使人中毒,如何预防汞污染?”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知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 矿物质营养 | |
树立职业道德与专业热情 | 职业荣誉感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 | 碳水化合物营养 |
职业道德 | 结合阿特金斯减肥法及市场上热衷的“减脂增肌”产品,蛋白类保健产品乱象案例,引出从业人员开展营养传播要尽可能保证知识正确,要从良知出发,守住科学底线,坚守住“道德底线”并践行它。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脂肪营养;蛋白质营养;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 | |
培养辩证思维 | 对立统一 | 通过认识食物营养价值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看待事物 | 营养与能量平衡 |
否定之否定 | “胡饼”,现为“馕”,作为丝绸之路商人最受欢迎的干粮之一,是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经烤制后水分蒸发制得,水分活度降低抑制微生物生长,故不易变质且方便携带。 | 水的营养 |
五、实施案例
案例1:《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通过引用《黄帝内经》等古籍中内容,强调消化系统与饮食营养相互呼应的关系,使学生了解饮食顺应机体变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弘扬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案例2:糖尿病患者膳食食谱设计,通过糖尿病患者膳食食谱设计合理性判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规范操作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案例3:食品标签强制标示内容,结合“工匠精神”、“饮食观”、“可持续发展”、“饮食文明”等进行教学情境设置,让学生感受对食品质量的严格把关、精益求精的精神。引出要让全民做到“食无忧”,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需要政府在信用体系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一个“食品人”要守得处世的基本准则,忠诚于自己的祖国,恪守职业道德。
六、特色及创新
关注食品营养科研前沿动态,实施混合式教学
由于缺乏互动与交流渠道,传统的授课方式受到影响,《食品营养学》课程中科研前沿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无法充分开展,也无法及时进行信息更新,致使教师无法参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转换教学方法,致使教学质量下降,教学效率不高。
现代的课堂教学应把握新时代下食品类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我们在《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中应用近年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同时,我们结合Moodle平台提供课外教学资源,设置小组讨论、是非选择、开放性问题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期望,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呈现形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2)结合食品营养专业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实施应用教学
教师和学生需要参与的是“沉浸式”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面而深入地参与,同时,教师也需要从学生需要和学习进展反馈的视角出发改变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能力。我们现在采用的是适用于食品类专业课程的BOPPPS教学模型,如《食品营养学》课程中“生物性污染”内容的讲解,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物性污染,能够区分影响食品安全的6种生物性因素,更要使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污染制定不同的预防措施。以此提高《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的适用性和创新性。
(3)思政融入课程,弘扬爱国力量,实施思政教学
高等本科院校作为国内人才的培养机构和输送机构,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教学课堂非常重要和必要。
我们在课堂中采用的是围绕课程学习目标,课程内容与熟知案例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悄无声息地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如在讲解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时,对比我国和欧美对转基因的管理原则,分析比较得出我们党和国家的谨慎、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科研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效果
在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方面,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膳食方案设计及健康管理决策能力维度让食品专业学生进行评价。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63份,满意度为87.3%~100%,如表2所示。其中满意度较高的是“职业道德和专业热情”和“膳食方案设计及健康管理决策能力”,满意度较低的是“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继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表2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效果评价
Table2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to teaching
评价内容 | 满意度 [n(%)] |
创新能力 | 55 (87.3) |
自主学习能力 | 57 (90.5) |
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 59 (93.7) |
职业道德和专业热情 | 63 (100) |
膳食方案设计及健康管理决策能力 | 60 (9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