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万里学院课程思政优秀微课设计书
课程名称: | 仪器分析 | ||
学院 | 生物与环境学院 | 负责人 | 唐力 |
课程性质: | 专业必修课 | 授课对象: |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大二 |
微课章节名称 | 1.原子吸收光谱法发展历程 | 2.原子吸收光谱法干扰效应的消除办法 |
一、切入课程思政的课程知识点
(一)知识点1:原子吸收光谱法发展历程
(1)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历程;
(二)知识点2:原子吸收光谱法干扰效应的消除办法
(1)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的常见干扰效应;
二、课程思政目标
(一)总体目标
贯彻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和立足基础服务专业理念,本课程培养目标为:
知识目标:系统掌握“光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电化学分析法”各类仪器的基本原理、基本构造、样品预处理及分析过程、定性定量方法以及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并了解仪器分析发展的最新动态。
能力目标:①能够根据实际样品信息,选择仪器分析方法,设计试验方案,独立进行精密科学试验;②分析和讨论试验结果、撰写报告,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素质目标:①以培养学生科学、辩证、统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本出发点,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②以弘扬科研报国的情怀为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专业,承担环保责任,具有社会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③学生能够尊重他人,善于沟通,谦虚谨慎,具有良好的实验素养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具有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
(二)具体课程目标
1.针对知识点1(原子吸收光谱法发展历程)的课程思政目标:
(1)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2.针对知识点2(原子吸收光谱法干扰效应的消除办法)的课程思政目标:
(1)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2)强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实事求是精神。
三、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教学设计
(一)针对知识点1(原子吸收光谱法发展历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引入;(2)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历程;(3)重要应用案例分析;(4)小组讨论;(5)总结与反思。
教学案例:
(1)早期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背景:19世纪末,光谱分析技术开始兴起。
重要人物:Kirchhoff和Bunsen的光谱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课程思政:强调科学家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的工作为后来的发现打下了基础。
(2)AAS的发明(1950年代):
重要人物:Alan Walsh在1955年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原子吸收光谱法。
技术突破:Walsh提出利用原子蒸气吸收光谱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课程思政:突出Alan Walsh的创新精神和科学严谨态度,鼓励学生学习和传承这种科学精神。
(3)AAS的发展和应用(1960年代至今):
技术改进:包括石墨炉技术、氢化物发生器等的出现,极大提高了AAS的灵敏度和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AAS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药卫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课程思政:强调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鼓励学生关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延伸:
(1)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科学史书籍和人物传记,了解更多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现的背景。
(2)实践应用:鼓励学生设计并开展小型实验,验证AA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3)跨学科交流:组织与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交流活动,讨论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4)科研训练: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参与实际科研项目,深入理解AAS及其应用。
教学总结:
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不仅能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还能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针对知识点2(原子吸收光谱法干扰效应的消除办法)的教学设计
(1)引入;(2)干扰效应概述;(3)干扰效应的消除办法;(4)案例分析与讨论;(5)总结与反思。
教学案例:
(1)校正方法:
背景校正:利用背景校正技术(如氘灯背景校正),消除光谱干扰的影响。
系统思维:分析仪器各个组成部分,理解背景校正的工作原理。
辩证思维:探讨背景校正技术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2)加入干扰抑制剂:
化学掩蔽剂:加入化学掩蔽剂,使干扰物质与掩蔽剂反应,减少其对待测元素的影响。
系统思维:从化学反应的角度分析掩蔽剂的选择和使用。
辩证思维:讨论掩蔽剂的选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避免新的干扰效应。
(3)改变实验条件:
优化仪器参数:调整燃烧器高度、灯电流、光谱带宽等,优化测定条件。
系统思维:全面分析实验参数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选择最佳参数组合。
辩证思维:权衡不同参数对结果的影响,找到最佳平衡点。
(4)样品预处理:
标准加入法:通过标准加入法消除基体效应的影响,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系统思维:设计实验方案,考虑标准加入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辩证思维:分析标准加入法的优缺点,讨论其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
教学延伸:
(1)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了解更多关于AAS干扰效应及其消除办法的前沿研究。
(2)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在课外设计并开展小型实验,验证所学的干扰效应消除方法,并总结实验结果。
(3)跨学科交流:组织与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流活动,讨论AAS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干扰效应的解决办法。
(4)科研训练: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参与实际科研项目,深入理解AAS及其应用。
教学总结:
通过本教学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效应及其消除办法,还能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强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实事求是精神。
四、教学方法与实施
为支持教学目标的达成,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学生主动、教师引导、实时反馈、有的放矢”的高效立体化学习模式。
课前:
课前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中:
课堂上教师采用“问题解决式”的研究性教学方法与BOPPPS教学模型组织教学。整个过程的实施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将各知识点有效串联交互,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授课环节全程以雨课堂为辅助,组织课堂实时评测、抢答、作业提交等活动。
课后:
除了布置作业,教师会推送一些科技前沿、热点问题、生活实践等材料来拓宽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
五、特色及创新(300字左右)
(1)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深度融合:课程通过将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问题。教学内容不仅包含专业学科的学理和技术,还融入价值观、伦理、精神和素养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对环境专业的全面理解。
(2)“课前、课中、课后”三维课程思政体系:课前,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和测试,教师利用大数据分析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师生互动的即时性和自由度。课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问题解决式”研究性教学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出发,适时嵌入思政元素,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课后,鼓励学生进行延伸性学习和研究,实现思政与专业的相互促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二)改革创新点
(1)嵌入式思政教育:将思政元素自然渗透到环境专业课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专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与发展,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和政治文化认同感。
(2)多维度教学模式:创新性的“课前、课中、课后”三维教学模式,不仅限于课堂内的知识传授,而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种模式有效地将教书和育人的功能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