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万里学院课程思政优秀微课设计书
课程名称: | 食品营养学 | ||
学院 | 生物与环境学院 | 负责人 | 史卿 |
课程性质: | 专业必修课 | 授课对象: | 食品科学2022级(专业年级) |
微课章节名称 | 1.中医四季饮食养生 | 2.糖尿病饮食指导 | 3. 食品标签 |
一、切入课程思政的课程知识点
(一)知识点1:中医四季饮食养生(1)四季变化与养生;(2)四季养生原则;(3)四季食养。
(二)知识点2:糖尿病饮食指导(1)制定膳食计划;(2)制定膳食计划举例;(3)总热量的计算;(4)不同能量糖尿病饮食内容;(5)食谱合理性判断。
(三)知识点3:食品标签(1)食品标签定义;(2)食品标签强制标示内容。
二、课程思政目标
(一)总体目标
高等本科院校作为国内人才的培养机构和输送机构,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教学课堂非常重要和必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和社会需求,我们设计了《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课程目标中不仅有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更充分融入了思政目标。
图1《食品营养学》课程培养目标
(二)具体课程目标
1.针对知识点1(中医四季饮食养生)的课程思政目标:厚植爱国情怀,建设“美丽中国”。
2.针对知识点2(糖尿病饮食指导)的课程思政目标:(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规范操作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针对知识点3(食品标签)的课程思政目标:树立职业道德与专业热情。
三、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教学设计
(一)针对知识点1(中医四季饮食养生)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四季变化与养生;(2)四季养生原则;(3)四季食养。
教学案例:《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具体说就是“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教学延伸:《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
教学总结:通过引用《黄帝内经》等古籍中内容,强调消化系统与饮食营养相互呼应的关系,使学生了解饮食顺应机体变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弘扬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针对知识点2(糖尿病饮食指导)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制定膳食计划;(2)制定膳食计划举例;(3)总热量的计算;(4)不同能量糖尿病饮食内容;(5)食谱合理性判断。
教学案例:糖尿病患者膳食食谱设计
教学延伸:研讨:特定人群的营养素需求与膳食设计
PPT内容如下:
(1)常见病的饮食防治,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癌症等疾病的饮食防治;或不同生理阶段人群的饮食需求,如婴幼儿、青少年、孕妇、老年人等
(2)调查某人三日膳食情况,并根据不同人群营养学的要求进行评价,提出配餐改进措施
(3)配餐主要食品的营养特点与合理利用
(4)总结
教学总结:通过糖尿病患者膳食食谱设计合理性判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规范操作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食品标签定义;(2)食品标签强制标示内容。
教学案例:食品标签强制标示内容
教学延伸:“工匠精神”、“饮食观”、“可持续发展”、“饮食文明”
教学总结:结合“工匠精神”、“饮食观”、“可持续发展”、“饮食文明”等进行教学情境设置,让学生感受对食品质量的严格把关、精益求精的精神。引出要让全民做到“食无忧”,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需要政府在信用体系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一个“食品人”要守得处世的基本准则,忠诚于自己的祖国,恪守职业道德。
四、教学方法与实施
课前:课前发布任务引导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意识;学生线上学习具备必须的概念和理论,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反馈,优化课堂设计。
课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思维框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思政融入。
课后:夯实基础知识;巩固学习内容;解决疑惑。
五、特色及创新(300字左右)
关注食品营养科研前沿动态,实施混合式教学
我们在教学中应用新型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结合Moodle平台教学,设置小组讨论、是非选择、开放性问题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期望,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呈现形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2)结合食品营养专业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实施应用教学
我们采用适用于食品类专业课程的BOPPPS教学模型,以提高课程教学的适用性和创新性。
(3)思政融入课程,弘扬爱国力量,实施思政教学
我们在课堂中采用的是围绕课程学习目标,课程内容与熟知案例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悄无声息地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如在讲解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时,对比我国和欧美对转基因的管理原则,分析比较得出我们党和国家的谨慎、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科研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