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互译(一)》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外语学院
熊燕
一、课程概括
《日汉互译(一)》是我校面向日语专业开设的模块限修课程,在高年级日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程自开设以来,进行了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2012年成为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院级重点课程,自2016年学校推出MOODLE教学平台后,课程开始进行线上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日语翻译比赛、日语演讲比赛等赛事,以赛促学,浙江省LSCAT翻译比赛、人民中国杯日语翻译比赛、“雅马哈”杯浙江省高校日语演讲比赛、“卡西欧杯”浙江省大学生日语配音比赛、中国人日语作文大赛等赛事分别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翻译模块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翻译志愿者服务,涉及服务领域多、参与学生面广。目前,学院已与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宁波市博物馆、鄞州国际网球大赛、浙洽会、消博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各类高层论坛、国际化博览会和赛事等提供翻译志愿服务,获得服务接收方的一致好评,这是对学院翻译人才培养的有力肯定。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日译汉的基本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和方法,通过对日汉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比,掌握日语和汉语在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差异,熟悉日语的句子成分划分、语态及常用句式的汉译规律,并基本掌握不同体裁文本汉译时的翻译标准及翻译策略。
(二)能力目标
通过翻译实践与翻译批评能力培养,形成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较好的文学素养、艺术素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价值目标
立足学科及行业领域,引领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在海外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保留与继承发扬,增强学生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强烈的自豪感。
三、思政元素
本课程将融合课程思政内容,将德育元素融入课程体系,培育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的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专业素养,具有中国情怀、全球性思维、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较好的文学素养、艺术素养。通过课程内容与德育相关内容融合的设计,使学生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达到思想道德要求。
四、设计思路
《日汉互译(一)》课程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进行构建,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基于OBE理念,实现线上线下相混合,课程设计思路如图所示。
图1:《日汉互译(一)》翻译课程模式设计图
中国大学的MOOC平台的独立SPOC体系可以把课程相关的各项资源和课堂实际教学进行有机地结合,可以有效构建教学模式,从而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所需的教学效果。以日语翻译课程教学为例,基于MOOC平台具体可分三个步骤开展教学,即:设定目标阶段、学习活动阶段、成果输出阶段。具体如图2所示。
图2:基于MOOC平台的混合式《日汉互译(一)》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图
(1)设定目标阶段
课程团队从学生角度出发设立了几个总的学习目标,《日汉互译(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有16课,各个单元都设立了各单元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如下表2所示。
在设定目标这一过程,教师可以以课前、课中、课后的顺序进行安排。学期初始布置学习任务单,制作或搜集微视频等各类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雨课堂与线下相结合进行教学工作,使得课堂翻转的形式能多种多样。
(2)学习活动阶段
教师事先设计与本单元课文主题相关的话题,通过MOOC平台发布公告,建立讨论区,学生则在平台参与话题进行讨论,引导出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点和学习方法。
(3)学习成果输出阶段
教师布置的任务包括客观测试、主观回答、音视频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通过平台自评方式评测,可以掌握学生客观题的解答情况,与此同时,可对学生的测试结果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在测评中,可以适当插入各类互动活动,从而能及时有效地把握整体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以便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平台和直播课堂上参与讨论的活跃度、讨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或者作品展示、表演与辩论的表现等进行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4)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翻译的评价方式取决于对文本的认知。朱利安·豪斯指出,在翻译评估时,功能主义者会看中读者反应和目的语文化规范,而描述性翻译者会利用独立语言单位所包含的语境或者话语分析的方法。日语翻译,鉴于其功能性和描述性共存的本质,在评价时需要将以上两个方面全部涵盖因此,基于产出导向的思考,结合以上两个评价标准,将课程的评价进行以下两方面的改革。
图3《日汉互译(一)》课程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多元化
线下评价的主体,从以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师根据线上线下表现给出分数,学生根据小组任务和商讨进行互评,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出分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在翻译评价过程中,就包含了种类多样的读者类型,根据其不同的反应是评价更为客观。
(二)评价内容多样化
传统日汉互译课程,评价的内容多为平时测验、出勤、课堂表现和期末测试的结合,看似项目很多其实内核性质单一,对学生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在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中,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评估环节被拆解成若干过程性评价,如线上学习时长、线上测验、小组任务、翻译实训、课堂发表、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这样可以激励基础较差的同学通过努力获得分数,以此促进学生认真完成日常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保证学习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五、实施案例
案例1以课程第三章词汇的翻译为例。第三章的词汇的学习包括中日同形词、中日惯用语、专有名词、日语外来语等。学生对于分辨中日同形词的意义和使用方法上有明显困难,对于中日惯用语的理解也存在问题,另外专有名词、日语外来语的翻译问题较大。在翻译中为什么增词、什么时候用增词译法、什么时候用转性译法,这些技能使用有困难。教师首先从中日语言差异入手,由于日文源自汉语,因此存在较多的中日同形词,这些同形词包括同形同义、同形异义、异形同义、异形异义等,中日惯用语用法也有较大差异,比如日语中关于“气”“雨”的惯用语占据较大比例,这与日本人生存的环境、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中文属于意合型语言,即其语言主要靠语序完成,日文属于形合型语言,需要不同的助词、接续助词、格助词等联合完成语义,关于“雨”的惯用表达多也说明日本人敏感的自然观,日语专有名词也不少,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文化背景、时间线索等。
如前所述,0BE是一种成果导向型的教育理念,即“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0BE理念引领的课程改革能够实现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基于0BE 理念的《日汉互译(一)》课程实施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OBE理念的《日汉互译(一)》课程设计
在实施过程中,首先第一,学生中心。首先,课前教师在智慧平台发布课程目标和学习任务,包括看、记、答三项。一看,即看课程目标,学习预习课件或微课,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同时辅以互译实例,学生便很容易理解翻译技巧,在翻译实践时也就能够恰当的运用了。二记,即记慕课学习过程。要结合5R笔记法和思维导图形式进行记录,完成整理后上传到作业区。三答,即答题完成平台公布的讨论话题或者测试任务,以检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
课前可以通过辅导答疑,事实上,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对教师发起了挑战,学生的问题、展演和师生互评都是现场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备课,同时可以灵活地将内容进行扩展延伸,给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引导;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加强对知识的内化理解有助于翻译技能的提升。有助于翻译技能的提升。其次,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任务。课后任务同样依托课堂派平台:一是要结合所学完成笔头的英汉互译任务,包括长难句、段落或者篇章;二是要录制朗读或朗诵赏析译文的音频视频;三是学生要在讨论区发起或者完成教师发布的更深层次的话题讨论或者时事语料翻译。
第二,成果导向。成果导向课程设计由传统聚焦科目的层级,转向着重组织培养目标及学科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延伸到学科全体课程的层级。所谓学习成果是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学生可以做什么?学生应该在乎什么?回答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是知识、技能和素养,成果设计围绕的三个维度,也是学生是否达成预期的培养目标,核心能力的评估三维度考量。本课程组结合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学生等各利益主体方的需求意见后,针对《日汉互译(一)》课程,设定学习成果有以下几点:首先从知识层面,学生需能够阐述翻译的历史和发展、不同的翻译流派和思想;能够说出翻译的基础理论、常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其次,从技能层面,学生能善用适当的技巧,对时事政治、旅游文化领域饮食文化领域和教育等领域内的段落和简短篇章进行日汉互译。再次,从素养层面,学生能够利用翻译职业要求指导个人翻译实践,并赏析点评译文。课前自主学习可通过整理笔记和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测试讨论直接检验学习效果;课上的师生问答首先要解决课程的重难点,然后通过小组展演实践和师生点评,属于知识内化、技能的提升过程;课后通过难易度不同的译文翻译实践进一步评量学生对技能的运用、赏析译文或者更深层次的讨论及实其次,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任务。课后任务同样依托智慧平台:一是要结合所学完成笔头的日汉互译任务,包括长难句、段落或者篇章;二是要录制朗读或朗诵赏析译文的音频视频;三是学生要在讨论区发起或者完成教师发布的更深层次的话题讨论或者时事语料翻译。既有技能提高也有素养的培养。所以,从以上每一个教学环节产出来看,实现了设定成果时的初定目标。同时,贯穿整个环节的还有由浅入深的话题讨论或者翻译实践,这些设计或激励学生去从微课中找到答案,或引导学生进深度思考,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同时,通过雨课堂导出学生学习数据,给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汇总最后的成果。
第三,持续改进。借助智慧工具,课程数据分析和学生学习数据分析都清晰可见。可查验预期成果是否达成,如果全部达成,就优化升级成果,持续改进。
六、特色及创新
(一)课程特色
将翻译基本理论、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研究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与翻译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性思维、以及深度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翻译素材的实际演练,同学间的协作学习,通过中外思想文化、政治经济、价值观念之间的对比,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避免思想观念产生偏差、迷失方向,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人文素养与高尚情操;引导学生从跨学科视角看待翻译任务,看待翻译学科,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改革创新点
(1)教学模式创新。基于OBE理念,将平台学习(MOODLE平台)、雨课堂相融合,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进而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2)评价方法创新。基于MOODLE平台和雨课堂学习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既可以客观如实地评价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与“学”,教学相长,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
七、教学效果
本课程团队通过多年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改革成效,具体如下:
*育人成效
1)学科竞赛
2016年至2024年,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以赛促学,“雅马哈”杯浙江省高校日语演讲比赛、“卡西欧杯”浙江省大学生日语配音比赛、中国人日语作文大赛等赛事分别获得省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社会服务
学院翻译模块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者服务,涉及服务领域多、参与学生面广。目前,本院已与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宁波市博物馆、鄞州国际网球大赛、浙洽会、消博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各类高层论坛、国际化博览会和赛事等提供翻译志愿服务,获得服务接收方的一致好评,这是对本院翻译人才培养的有力肯定。
*教研论文
[1] 融入思政教育的日语“SPOC+网络直播”教学模式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2)
[2]日本語専攻者のビリーフと自律的学習能力の関係について[J].東アジア日本語学研究, 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