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郑悦

发布部门:学院发布时间:2024-06-18浏览次数:10


《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

法学院

郑 悦


一、课程概况

《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主要探讨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重要性,追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历史,介绍社会工作基本价值与实际应用,比较中西方社会生活哲学的差异,进而展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本土化的前景,综述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基本议题、实践中的伦理困境和解决办法。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阐述社会工作专业核心价值观和伦理原则;

2.列举社会工作专业中常见的伦理难题以及其中体现的多重价值观。

3.描述伦理抉择时可遵循原则以及背后的理由。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分析其中存在的伦理难题,如隐私权与打破保密原则、价值中立与强加价值观等,并能运用所学判断遵循何种伦理原则更符合情境要求。

2.能够评估真实案例社会工作者作出的伦理决定。

(三)价值目标

不同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导向之下有不同的干预行为,进而会对服务对象产生积极或者负向的影响,据此引导学生未来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的责任感。

三、思政元素

社会工作价值和伦理与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亲性。通过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相融合,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接受、案例分析、情景实践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平等、自由、生命至上等,进而达到立德育人的目的。具体如下表所示。





1 课程章节内容的思政元素

章节

思政内容

思政元素

第二章

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历史溯源

价值中立与强加价值观

自由/友善

第三章

哲学、价值与社会工作实践

技术与服务

与时俱进/以人为本

第三章

哲学、价值与社会工作实践

对机构负责

爱岗敬业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

资源、机会等的分配

平等/公平

第五章

社会工作伦理的基本议题

对专业负责,推动社会进步

使命感/家国情怀

第六章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及抉择

法律与伦理:行为合法但却有悖于伦理

以人为本

第七章

家庭社会工作伦理

真诚和毫无保留地***息

诚实待人

第八章

医务社会工作伦理

隐私权与打破保密原则

遵规守法/生命至上

第九章

社会工作公共救助伦理

特殊群体、宗教信仰、个人身份复杂等

个人尊严/平等/包容

第十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伦理

案主自决

自由/责任感/生命至上




四、设计思路

(一)教学过程

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包括:

1.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

2.课程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内容相结合;

3.练习题与思政内容相结合;

4.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内容与思政内容相结合。

(二)教学重心转变

从教师讲授转向案例分析与学生情景实践,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主动学习能力的强化必须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可通过提供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引导学生代入情境,询问其如何解决其中的伦理难题。通过不断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第二,逻辑思维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概念、理论,明确事务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判断等。对此,通过情景实践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明确多重价值观、伦理原则的复杂性,内化社会工作价值观,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寻找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通过考虑这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以及通过这门可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等问题,找到与之契合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入。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为核心,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案例分析、学生情景实践和讨论等方式进行。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分析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3.情景实践

情景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设置大量与社会工作价值伦理有关的仿真演练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这种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经常应用,因现场教学模式要受到客观条件的一些制约,因此,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此种情景教学法。学生们通过亲自参与环境的创设,开拓了视野,将会自觉增强社会工作服务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讨论法

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参与,亲自发言、亲自实践、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5.体验学习教学法

 “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调查了解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的案例,并在过程中体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体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情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情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化的理解。

(四)教学手段

采用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充分利用平台教学资源和丰富的网络资源,生动多样教学资源让学生耳目一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通过案例展示社会工作面临的伦理困境。以青少年社会工作伦理为例,青少年属于人生的转型多变期,在社会中涌现出一些问题,如校园欺凌、亲子矛盾、学习压力、吸烟、 就业等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介入。授课过程中分析和展示了多个案例,不仅有教材和现实中有关青少年社会问题的案例,还增加了视频资料,如武汉大学校园欺凌讲座、有关青少年欺凌的电影《少年的你》和关于留守青少年电影《米花之味》等。案例展示一般5分钟左右,视频讲座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时间,相关电影用12次课程观看和分析,并且在以后授课过程中不断做出引用和分析。

二是结合案例讲解基本价值观、伦理观以及法律法规。比如针对青少年社会工作伦理,将《未成年人保**》、《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引入到课程内容中,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法律的意识,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原则与相关法律条款运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比如案例中涉及父母对青少年实施暴力的表现及权利维护,以及父母作为监护人应该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和义务时,要与社会工作保密原则相对性结合,讲解明白保密原则的相对性,即在案主利益受到损害、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等,社会工作者必须坚持警告义务,给案主及其家人讲明白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同时社会工作者 有必须向相关部门报告的义务。这样社会工作者既维护了案主利益,又能够坚持伦理原则,从而摆脱伦理困境。

五、育人元素实施案例

以“谁需要专业伦理”这一知识点为例,说明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要求掌握专业伦理守则的内容、目的;

2.理解现实社会中案例中伦理问题的复杂性,理解伦理守则可以提供指导,但可能并不能给出伦理选择的明确答案。

(二)课前环节

通过PC端中的教学课件和教材,学生自学两项内容,一是为什么有观点认为社会工作者不需要专业伦理?并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证明社会工作者需要专业伦理。二是专业伦理守则的目的。

认为社会工作者不需要专业伦理的论据如下:

1.有胜任共组的能力就足够了。正确的实践是基于能力和技巧,而不是掌握伦理原则。

2.每个个案都是独特的。每个个案都不同,每个当事人呈现出的问题也是独特的。没有什么伦理守则能为社会工作者面对的每个独特的情况提供足够的指导。

3.科学的社会工作价值无涉。科学的社会工作应该更多关注知识和技术而不是宗教和道德。过分关注伦理会让从业人员偏离进一步发展知识和技巧,而知识和技巧是强化专业实践最重要的两个领域。

4.没有时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没有时间咀嚼伦理问题,因为实际工作需要他们快速采取行动。抽象的伦理守则于事无补。如果社会工作者去分析每个伦理问题,那么什么事也做不成。

5.哲学家的含糊不清。对是否有人能够确定伦理原则该如何,哲学家们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在这样的情形下,不可能知道任何伦理假说的正确性。

6.相对性。关于什么是“正确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文化习俗下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于此,不存在跨越时空的固定的伦理原则。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方法能指明哪个选择是正确的。

7.直觉和“本能”。从业人员一般知道在任何特定的工作情境下什么是正确的做法,而无需求助于某个高层团体开列的权威性的伦理指南。相信工作者的直觉远比依靠执行科层组织的规章要好得多。

8.强制执行。采用专业伦理守则会带来即便不是公开的、也是潜在的强制执行情况,会让从业人员只按条文行事。

9.品德高尚的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做伦理决定要求社会工作者是品德高尚的人。当必须做出伦理决定的时候,有良好品德的人出于高尚的、道德上培养出来的品格,会作出符合伦理的选择。

10.浪费精力。投诉有悖伦理的行为能成立的寥寥无几,为此制定伦理守则并设立执行机制实在是浪费精力。

专业伦理守则的目的如下。

1.为从业人员提供包括伦理问题在内的实际工作上的困境时的指南。

2.保护公众不受招摇撞骗者和不能胜任工作的从业人员的危害。

3.使专业人员和睦相处,防止因为内部摩擦而造成损失。

4.保护专业人员免于法律诉讼;从业人员如果遵循了守护就能在遇到渎职诉讼时得到一些保护。

(三)课堂环节

1.价值观

1)授课时间与教学方式

授课时间为8分钟,以教师讲解为主。

2)教学内容

为学生讲解不同学者对价值观的界定。约翰·杜威认为,价值观是选择好的和想要有的行为的指南或标准。库珀曼提出价值观指的是“值得拥有或具备的东西”,“乐于其存在而不是不存在的东西”。威廉斯认为,价值观夯实了生命和这个世界,被定义为“对渴望有的事物状态的认识,被运用在选择性行为操守中,作为偏好或抉择的标准,或者是充当评判提议的行为或实际行为的尺度”。诸多价值观定义中的共同点是什么?

大多数观点都主义社会的价值观、群体的价值观和个人的价值观之间的不同。一般而言,这些不同层次上的价值观相互之间是补充性的或互补性的,尽管有时也会有冲突。在任何社会中,大多人在大多数时间都赞同社会核心的价值观。

2.专业价值观

1)授课时间与教学方式

授课时间为8分钟,以教师讲授为主。

2)教学内容

社会工作专业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社会工作者推动超越个人私利的给他人的服务;

社会工作者追求社会变革,特别是同弱势和受压迫的个人和群体一道工作,代表他们寻求社会变革;

社会工作者对每个人都给予关心和尊重,意识到个体的差异和文化及种族上的多元性。

社会工作者明白人际关系与人群内部的关系是重要的资源。

社会工作者始终意识到专业的使命、价值观、伦理原则和伦理标准,并用与之相契合的方式开展实际工作。

社会工作者不断致力于增进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它们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价值观和伦理的关系

1)授课时间与教学方式

授课时间为4分钟,以教师讲授为主。

2)教学内容

价值观和伦理是什么关系?尽管价值观和伦理两个词经常互换使用,但它们并不是一码事。伦理是从价值观中推到出来的,必须与价值观协调一致。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价值观关注的是好的和想要拥有的东西,而伦理关注的是对的和正确的东西。

4.专业伦理守则的选择

1)授课时间与教学方式

授课时间为20分钟,采用案例教学、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2)案例背景

晓平患有精神病,几家医院的精神病医生都给出了明确的诊断。过去三年里,这个21岁的小伙子一直和年迈的父母住在一起。晓平勉强能最低限度地照顾自己,但对与外人接触没有任何下去。晓平在家里时,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客厅,盯着空无一物的地方或者是电视。晓平伴随一定的幻听问题,但不严重。父母不敢把晓平一人留在家里,但是他们的照顾能力有限,越来越难给予晓平有质量的生活照顾。晓平的父母找到社会工作者,表达了要把晓平送进精神病院的诉求。因为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不再能给晓平适当的照顾,一方面他们认为精神病院有更专业的医生和护士来帮助晓平恢复。你作为社会工作者,能理解晓平父母的处境,但也知道把晓平送到精神病院对他来说并不好。你知道除非是在特定的清楚申明的情况下,否则剥夺任何人的自由,即使是精神病人自由,都是违背伦理原则的。

问题一:什么样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可以考虑非自愿的住院治疗?在什么领域会遇到极为类似的例子?

问题二:晓平目前的状态除了给其父母带来压力外,还没有对他人构成任何危险。假设晓平并非生活在闹市,而是较偏的地方,没有可供选择的治疗措施,如果他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社会工作者该做些什么?如果他不想改变自己的处境,社会工作者却干预他的生活,这合乎伦理吗?

问题三:是接受晓平的决定合乎伦理,还是尝试改变他的想法合乎伦理?父母的要求能成立吗?他们年迈又力不从心能成为社会工作者尝试帮助晓平另做安排的充足理由吗?面对父母的需要和晓平的需要社会工作者该怎样选择?

问题四:如果精神病医生的诊断指出,尽管到目前为止晓平完全不会伤人,但迟早会严重伤害自己或他人,社会工作者的难题又会有什么不同?

问题五:你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在伦理守则中找到指导自己优先考虑谁的需求的内容了吗?


3)思政元素提取

这个案例较为复杂,存在三方利益需求:父母、晓平,以及附近他人。满足其中一方或两方的利益,可能会损害另一方的利益。针对这个案例的伦理决定并非只有一个,可以按照父母的想法劝晓平去精神病院;或者按医生的诊断以及对附近他人潜在风险的考虑,劝晓平去精神病院;亦可遵从晓平个人的意愿,保证其目前状态不被改变,但这会让其父母继续承担照顾的压力,附近他人未来潜在风险也不会消除。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个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个观点:专业伦理守则对伦理困境并不能提供准确的答案,但在做任何一种抉择的时候,必须坚持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观。不要随意干涉一个人的自由,不要因对方的年龄、性别、疾病、贫富等而将其置于不平等的视角之下,尊重每一个人的决定。当作出一个伦理抉择已最大程度综合考虑了所有人的利益,但仍对某人利益有损时,尽力通过其他方式去优化、消弭,始终坚持服务为本的原则。

5.总结

授课时间为5分钟,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对本节课内容做小结。

(四)课下进阶任务

为学生准备另一个伦理困境案例,放置于线上教学平台。请学生判断此案例中社会工作遵循的是什么伦理原则,做法是否合理,合理或不合理的理由是什么?是否还存在其他伦理选择?如果你是案例中的社会工作者,会如何进行伦理选择,为什么会如此选择?

六、特色及创新

将显性的课程知识与隐性的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教学的基本框架,第一阶段是从案例入手,第二阶段讲解伦理困境抉择模式,第三阶段就是让学生参与社区实践,这三个阶段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并将一般性的伦理守则运用到具体的服务对象身上。课程思政元素则嵌入于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中,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七、教学效果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提高了对于课程、专业以及未来职业的认识。在线上设置了一些主题讨论,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

设置的“课程思政”专题小组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然后进行课堂展示,锻炼了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提前了解职业前景和工作流程。

同时,通过对于社会工作和中国社会现状的了解,增加了学生对于中国制度的自信,中国国力的自信以及中国人民的自信,培养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样的“课程思政”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润物无声”中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11


Copyright©:浙江万里学院 浙ICP备050145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