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杨一哲

发布部门:学院发布时间:2024-06-18浏览次数:10

法律社会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学院

杨一哲(负责人)

一、课程概括

《法社会学》课程旨在通过对法律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深入探讨,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社会基础、运行机制以及法律变迁的社会条件,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同时,本课程将结合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社会公正、法治精神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法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

2.了解法律与社会互动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法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法律现象的能力。

2.提升学生解决法律与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价值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公正与法治精神的发展。

三、思政元素

本课程将深入挖掘法社会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法律公正、法治精神、社会责任等,将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道德观念。

四、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法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为框架,结合思政教育的要求,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实现知识、能力和价值目标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积极投身法治建设。

五、实施案例

中美法律服从比较研究的思政融入

1.案例背景与分析

本案例源于郭星华《法社会学教程》中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公民在法律服从方面的差异,探讨不同社会背景下法律权威和公民法律信仰的差异。基于研究发现,美国法律服从的特点是:其一,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其二,法律制度完善,法律执行严格,违法成本高昂。其三,公民习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对法律抱有信任感。相比之下,中国法律服从的现状体现在:其一,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正在逐步增强。其二,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但法律执行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执行难、执行慢等。其三,公民在解决**时,除了法律途径外,还常依赖于其他非法律手段。从中分析中美法律服从差异的原因主要由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法律制度和法律执行机制的不同公民法律教育的程度和效果等因素造成。

2.思政融入实施过程

第一步,案例引入简要介绍中美两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概况,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法律体系下法律服从的差异性。引出郭星华《法社会学教程》中的中美法律服从比较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案例分析详细介绍案例内容,包括中美两国法律服从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案例,探讨法律服从与社会公正、法治精神的关系。

第三步,思政融入结合案例,讨论法律服从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提高法律权威、加强法治教育等方式,提升公众的法律服从意识。强调法治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价值,培养学生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第四步,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案例的看法和体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五步,总结提升总结案例分析的要点和学生分组讨论成果该比较案例反映了要加强公民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完善法律制度和法律执行机制,提高法律权威和公信力还要鼓励公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法律素养和道德观念。

南殡葬改革案例的思政融入

1.案例背景与分析

本案例以河南省殡葬改革为例,探讨国家制定法与民间习俗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一方面,河南省政府推行殡葬改革,旨在节约土地资源,推广文明殡葬政策要求平坟复耕,限制土葬,鼓励火葬另一方面,民间反应却有违政策导向,部分民众因传统习俗和信仰,私下土葬、骨灰盒入棺土葬、甘愿交罚款土葬、丧礼大操大办、“一夜垒坟”等民间自发反抗行为。因此,必须对改革政策进行调整考虑民众反应,对政策进行精细化权责划分,并充分考虑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并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逐步引导民众接受新的殡葬方式。

2.思政融入实施过程

第一步,案例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殡葬改革文明治丧的背景、目标和意义引出郭星华《法社会学教程》中的豫南殡葬改革案例。

第二步,案例分析详细介绍案例内容,包括殡葬改革的实施过程、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案例,探讨殡葬改革与社会变迁、法律变革的关系。

第三步,思政融入结合案例,讨论殡葬改革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法律框架内推动社会改革,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四步,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案例的看法和体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殡葬改革的建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第五步,总结提升总结案例分析的要点和课堂讨论成果基于本研究资料及所学知识,同学普遍认为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民间习俗和信仰,减少冲突和摩擦还应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民众逐步接受新的法律政策,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最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和发展。

逃婚案例与法律差序利用的思政融入

1.案例背景与分析

本案例以一起逃婚案件为例,探讨法律差序利用在家庭亲疏关系中的体现。徐某,30岁,安徽人,因家庭压力被迫与不喜欢的女子结婚。为逃避此婚姻,徐某多次故意犯罪,期望通过入狱来摆脱家庭安排。在此过程中,徐某的行为反映了法律差序利用在家庭亲疏关系中的表现。基于家庭压力和传统观念下的逃婚行为,往往涉及复杂的家庭关系、道德观念与法律认知。可以发现,在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中,家庭作为差序格局的核心,其亲疏关系直接影响个体对法律的认知和运用。徐某为了逃避家庭安排的婚姻,选择了故意犯罪这一极端方式。这一行为表明,在面临家庭压力时,徐某认为通过法律手段(即犯罪入狱)是唯一的解脱途径。这体现了在家庭亲疏关系中,法律资源的不平等利用。徐某的行为也反映了一种对法律的非理性认知,即法律只是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而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2.思政融入实施过程

第一步,案例导入简要介绍法律差序利用的概念和现象。引出本案徐某及其故事背景,引导学生研读法律差序利用案例。

第二步,案例分析详细介绍案例内容,包括法律差序利用的具体表现、危害以及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案例,探讨法律差序利用对社会公正、法治精神的挑战。

第三步,思政融入结合案例,讨论法律差序利用对于法律现代化进程的负面作用,及其对于传统性社会秩序维持稳定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范和减少法律差序利用现象或者是在法律现代化和法律意识转型过程中,如何破解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观念差异从而维护社会公正与法治秩序。强调公正、平等、法治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观念。

第四步,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案例的看法和体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五步,总结提升总结案例分析的要点和学生讨论主要观点学生一致认为,法律现代化与法律意识更新,必须要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公民能够正确认知和运用法律,避免法律的非理性利用在家庭关系中,应尊重个体的意愿和选择,避免过度干涉和强迫社会应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渠道,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强化法治观念,树立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通过法治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对法律的信任度和依赖度,减少法律的非理性利用。最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积极维护社会公正和法治秩序。

六、特色及创新

(一)突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

本课程将思政教育融入法社会学的专业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道德观念。

(二)注重实践教学

本课程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组织学生研读研究案例、现实个案并进行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现实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推动社会公正与法治精神的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引入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深刻理解和运用法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法律素养和道德观念。同时,学生将能够关注社会现实,积极投身法治建设,为实现社会公正与法治精神的发展做出贡献。


Copyright©:浙江万里学院 浙ICP备050145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