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法学院学院
杨晓敏
一、课程概括
《社会保障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旨在为学生传授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和中国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规定。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国家对弱势社会成员的帮扶政策,并运用政策进行专业社工帮扶。社会保障是国家为抵御社会风险、保障国民基本生活而设立的制度体系。通过本课程,学生将理解社会保障的涵义、特点、类型、功能及其发展趋势,并深入了解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架构与运行机制。此外,课程还将介绍国外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帮助学生理性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挑战,并将其与个人职业发展和家庭财务规划相结合。在当今世界变革与调整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使得社会保障的学习与交流更加频繁。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全球视野,了解各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认清我国的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情,指导社会保障的研究与实践。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社会保障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发展历程。学生将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类型、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熟悉国内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架构、运行机制及政策规定。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掌握社会保障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社会保障基本理论、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规定,了解国内外社会保障发展趋势,构建社会保障知识体系。)
能力目标
本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锻炼自己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课程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如何运用社会保障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具体的社会保障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进行专业社工帮扶的能力,提升分析社会保障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的实践能力。)
(三)价值目标
本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深刻认识到社会保障对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及人民幸福的重要性,增强自己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课程将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奉献精神。此外,课程还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爱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思政元素
本课程将融合课程思政内容,将德育内容融入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国情怀和较高的政治素质,旨在让学生形成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提升使命担当,建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设计思路
本课程旨在通过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精神。课程将围绕“公平正义”的核心理念,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国际比较、课堂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保障在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民生福祉中的作用。同时,课程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探讨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与优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五、实施案例
案例1:社会保障模式
理论讲授
本节课将重点学习四种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险型、福利国家型、强制储蓄型以及国家保险型。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其核心理念、运行机制等;同时分析各自的特点,如资金来源、覆盖范围、福利水平等。此外,我们还将研究这些模式在典型国家的实践案例,以及面对社会变迁和经济挑战时的后期改革方向。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不同社会保障模式的优劣,为未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小组合作学习(20分钟)
根据课前分组,以“当前各国的社会保障模式面临的主要挑战都有哪些?”及“我国在社会保障建设中要更加关注哪些方面?”为题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结果汇报(35分钟)
各组选派代表,进行小组观点汇报,每组汇报时间为5分钟左右。
本次课堂聚焦“当前各国社会保障模式挑战”与“我国建设重点”,学生们分组深入探讨,深刻理解了全球社会保障模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并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讨论揭示,人口老龄化、财政可持续性、覆盖面不足及劳动市场适应性是主要挑战。对于我国,学生们强调应关注制度的公平性、可持续性、适应性和包容性,确保满足人民基本需求,促进社会和谐。此次讨论有效结合了理论与实践,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案例2: 社会保障水平
课堂组织:理论讲授、学生课上讨论及汇报
理论讲授
本节课涵盖社会保障水平的定义、重要性、层次划分,以及适度水平理论。讨论了社会保障水平的动态性、刚性趋势和适度弹性,并通过GDP、财政支出和工资比重系数等变量构造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数理分析模型进行分析。适度水平理论强调社会保障水平应与国家生产力和承受力相适应,保障基本生活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探讨了影响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供需因素,包括人口、项目、程度等,并提出适度平衡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20分钟)
根据课前分组,以“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及“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动态调整机制?”为题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结果汇报(35分钟)
各组选派代表,进行小组观点汇报,每组汇报时间为5分钟左右。
本次课堂针对“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以及“其动态调整机制”进行了深入研讨。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与发表,积极探讨了社会保障水平对社会公平的影响,并讨论了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变化动态调整这一水平。他们认识到,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关键,能有效减少不平等,促进社会稳定。同时,学生们还强调了社会保障水平需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就业市场等因素相匹配,确保体系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此次讨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保障复杂性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未来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工作与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案例3: 医疗保险
课堂组织:视频导入、理论讲授、案例分享、自由问答式讨论
视频导入
本节课内容采用了课程导入的方式,视频内容反映中国70年医疗保险发展历程,展示了医疗保险制度从建立到完善的历程,还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各个阶段的政策变革和社会影响。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脉络,加深对社会保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医疗相关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视频信息:【细数中国医保70年变迁,看病医保报销全攻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C4y1H7Tr/?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8f33d20f64dfb9ce5affe936bb1a4cfe)
理论讲授
本课程深入解析医疗保险,涵盖其定义、核心功能、实现目标、覆盖的广泛对象、资金筹集方式、标准化的服务规范、支付方式及医疗服务的协议管理,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医疗保险体系,掌握其运作机制,为未来的社会工作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3.案例分享
分享医疗机构违规使用医保基金案例旨在提高学生对医保基金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培养监督意识,促进道德建设,并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以维护医保基金的安全和公正使用。
4.自由问答式讨论(8分钟)
以“个人的哪些就医行为属于骗取医保的行为,请举例说明?”为题进行自由问答式讨论。
通过自由问答式讨论,旨在提高学生对医保基金安全使用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形式的医保欺诈都是不被允许的,并且可能对个人信用和整个医疗保障体系造成负面影响。这样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医保基金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也剥夺了其他真正需要医疗保障的患者的权益。通过列举和讨论这些行为,学生能够更加谨慎地使用医保,避免参与任何形式的欺诈活动,共同维护医保基金的安全和公正。
六、特色及创新
(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本课程强调社会保障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需要应用于实践的学科。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不仅学习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还能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实践能力。
(二)强调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认识到社会保障对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及人民幸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全球视野与本土结合。本课程不仅介绍国内社会保障制度的架构与运行机制,还包括国外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帮助学生理性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挑战。这种全球视野与本土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七、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思政融入与案例教学,学生们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念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不仅全面掌握了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规定,以及国内外社会保障发展趋势,而且在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中锻炼了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课程中对“公平正义”核心理念的深入探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精神。学生们在课堂讨论中展现出对社会保障在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民生福祉中作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敏锐洞察。此外,课程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总体而言,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