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设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中德设计与传播学院
杨致远(负责人)
一、课程概括
《信息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传达、视觉设计和用户体验技能。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项目操作,学生将掌握信息层级组织、数据可视化、用户研究及设计工具应用的能力。涵盖了分析能力,编辑能力和设计能力。学生可以决定设计信息结构,思考叙述逻辑关系,合理使用图表,处理组织方法和分类创造,注意图形、字体、颜色和格式的设计。本课程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融入了丰富的思政元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用现代设计理论探索信息社会的发展前景,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认知和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养成追求知识、博览群书、热爱思考、关注社会发展的人文素养和真善美的设计精神。
课程涵盖八个单元,包括信息设计综述、信息层级、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数据可视化设计、用户研究、信息图表设计原则与流程、项目实践和最终展示。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信息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理解信息设计的进阶理论(逻辑思维架构和设计方法),包含信息层级与组织、叙述逻辑架构、数据可视化设计、各类图表的特点和选用、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用户体验设计的基本理论。
熟悉常用信息设计工具和网站的操作,能够通过常用设计工具讲信息进行设计表达。
(二)能力目标
逻辑思维能力: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够将复杂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和层级化组织。
传播编辑能力:传播媒介思考、载体样式的选用
设计表达能力:能够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将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表。
能够深入挖掘用户优化信息设计,提高用户体验。
具备独立完成和与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信息设计项目的能力。
(三)价值目标
提高对专业和学科的认知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关注社会发展,践行真善美的设计精神。
三、思政元素
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际项目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公共事务,设计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信息产品。
人文素养: 在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例如,设计与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相关的信息图表,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探索创新设计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别是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技术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职业道德: 强调设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在设计中坚持诚信、公平和责任。
四、设计思路
运用方法组织实施:
案例分析: 通过经典案例和学生实际项目,讨论设计中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分析优秀设计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影响。
项目实践: 设计与中华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相关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文化自信。例如,学生可以选择设计关于传统节日的宣传图,或是关于非遗文化保护的可视化数据图表。
互动讨论: 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增强思政教育效果。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某些文化问题的看法,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解决方案。
将以上方法在知识点教学过程中运用:
信息层级与组织: 在讲解信息层级和组织时,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讨论如何通过信息设计展现文化底蕴。例如,设计一个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信息图表,强调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数据可视化设计: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数据,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数据分析能力。例如,通过非遗文化传承人群的数据可视化分析,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现状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用户体验设计: 通过用户研究,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用户的需求,强调文化自信和人文关怀。例如,设计针对不同年龄段用户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用程序,强调易用性和文化传播效果。
课程思政具体内容:
社会责任感: 设计反映社会热点和公共事务的信息产品,如疫情信息图表、环保宣传图等。
人文素养: 在设计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元素,如设计与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相关的信息图表,展示非遗文化项目的数据可视化。
创新精神: 通过创新设计竞赛和项目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结合现代设计技术和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具有文化内涵和创新性的作品。
职业道德: 强调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讨论设计中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实施案例
案例1: “海纳百川——中华文明精粹场景化信息图解”设计实践
内容: “海纳百川——中华文明精粹场景化信息图解” 主题,以中华文明的璀璨成果为主要解读对象,从物质文化层面分析解构中华文 明延续不断、历久弥新、多元一体的特点,以多向度的视觉语言和策略,超越物质的局限,重新理解中华文明的复杂性与有序性,挖掘华夏万物物质性背后的精神想象,深刻体 悟其中的智慧与美学。学生设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图解信息,如古代科技发明、传统物件文化等。
要求学生以2-3人小组形式任选一个主题完成一组场景化信息图解,场景化重在表现事物的场合与情景,在以图画视觉为表达方式的内容中,则表现在画面内容的完整性,画面主体与各要素间的关系。使所要表达的主体得以突出,又不失画面整体的协调与统一。
在完成后进行开放式的汇报演示和展出,以信息设计的形式宣扬传统文化。
思政元素: 使用项目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整个信息设计的流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学生需要通过设计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理解并传递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案例2: 疫情信息图表优秀案例分析:《流动的边界|疫情数据叙事可视化》
内容: 向学生介绍和剖析《流动的边界|疫情数据叙事可视化》这一优秀信息设计案例,展示了关于新冠疫情的数据可视化图表,展示了确诊人数、治愈率、殉职的民族英雄统计、疫苗接种情况等。
例如,案例将在疫情期间殉职的民族英雄信息做了一个基于时序性逻辑架构的信息图表,作者将每一位殉职人员比作一滴水,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如此多的水滴仿佛构成了一场雨,成功浇灭了疫情想要爆发的火苗,通过解读这一案例,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视觉设计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感受到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勇气和社会凝聚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自信心。
思政元素:通过此案例,学生不仅学习了数据可视化的技巧,还深刻理解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击疫情的勇气和社会凝聚力。通过对疫情数据的分析,学生可以看到防控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信任与信心。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健康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案例3: 小组讨论和实践:停车收费机器界面再设计
内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和尝试改善停车收费机器的用户界面,通过改进信息设计,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案例重点关注如何通过信息层级的组织、视觉设计和用户研究,解决停车机器使用中的常见问题。
通过这一教学内容,学生不仅更深入学习了用户研究和问题分析能力,学习了信息层次结构,还体会到了信息设计对社会的实际影响,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思政元素:通过此案例,学生不仅学习了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优化的技巧,还深刻理解了在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改进停车机器界面设计,提高公众日常生活中的便利性和满意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六、特色及创新
(一)跨学科融合: 将信息设计与用户体验研究、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学生不仅学习界面设计,还需要了解用户行为和心理,以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二)项目驱动教学: 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的设计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例如,学生需要完成从用户调研到最终设计的全过程,体验实际设计项目的工作流程。
(三)创新教学工具: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和设计软件,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操作能力。
(四)用户体验设计思维: 强调设计思维的应用,通过设计冲刺(Design Sprint)等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提出设计解决方案,并通过迭代不断改进。例如,通过多次用户测试和反馈循环,学生能够优化设计方案,提高用户满意度。
(五)实践导向: 强调实际应用,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例如,学生设计的停车机器界面可以在校园停车场进行试点应用,验证其实际效果。
七、教学效果
知识掌握:
学生反馈: 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覆盖全面,能够系统掌握信息设计和用户体验优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项目导出:实际项目的导出通过汇报展示和实体展出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能力提升:
设计技能: 学生的界面设计、信息组织和用户体验优化能力显著提升,能够独立完成从调研到设计的全过程。
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对用户调研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学生的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得到提高。
价值观培养:
社会责任感: 学生通过实际设计项目,深刻体会到设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人文关怀: 通过用户研究,学生更加关注设计中的人文关怀,理解并践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社会反响:
学生的设计作品不仅在校内展示,还在校外相关企业内引起了关注。例如,学生在课程中期关于玩具的包装礼盒市场的调研和信息化呈现作为实际包装设计的前序工作,为设计师找准定位和发掘设计点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进一步导出了实际项目的设计方案,并在Hape玩具包装礼盒设计比赛中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显示出本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