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文化与传播学院
孙宇(负责人)
一、课程概括
《传播伦理与法规》作为本科阶段的核心必修课程,其课程特征是伦理和法律条文繁多,案例众多。这也恰恰反映了这门课程的教学难点,其一,如何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众多的伦理、法律规则;其二,如何让学生在感受各种丰富案例的同时,而不忘理论框架和问题意识。
基于以上问题,本课程设置采用“案例解析——现状分析——问题梳理——原因分析——相应对策”的框架,给学生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学生PPT小组的参与形式,收到了如下效果:第一,学生结合案例对于理论的运用更加灵活;第二,学生在运用小组PPT形式展示研究成果时,可即时针对其问题给出回应,一个学期下来多数学生都有效掌握了“现状——问题——对策”的分析框架;第三,这样的分析也为学生在未来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打下了相应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充分认识传播伦理和法规的相关知识点;
2.了解相关案例。
(二)能力目标
1.掌握结合案例运用“现状——问题——对策”研究框架的基本方法;
2.掌握运用正确理论,恰当分析案例的能力。
(三)价值目标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道德伦理和法律正是本门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要求,而如何运用教学规律,让学生有效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并且将其入心入脑,成为将来在实践运用中的自觉是本课程的难点。通过本课程方法的设置,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自觉性,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培养有强烈的政治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道德修养良好、法律意识浓厚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三、思政元素
本课程教学摒弃“理论陈述——案例解析”的简单授课模式,从“人文关怀”到“国家安全”,全程使用“案例解析——现状分析——问题梳理——原因分析——相应对策”的分析框架,为学生展示将理论运用到案例的全新授课模式。
1.传播伦理意识的培养:从“人文关怀”到“新闻寻租”,本课程从传播伦理的各个角度,结合分析框架,培养学生的传播伦理意识。
2.传播法规的入心入脑。从“表达自由”的权利与义务,到新闻传播中涉及“国家安全”的种种理论与案例,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建立良好的新闻传播法规意识。
3.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新技术带来传播伦理与法规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日新且愈发严峻,本课程结合全新的授课模式,让学生深刻理解种种新技术对传播伦理与法规的冲击,并且可以做到“问题归纳——原因分析——相应对策”的框架性理解。
四、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一共分10个章节,涵盖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的主要知识点和典型案例,具体思路:
(1)通过前半部分老师的课堂讲述,为同学们初步建立“案例解析——现状分析——问题梳理——原因分析——相应对策”的框架思维模式;
(2)通过学生课堂的PPT制作和讲解,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对本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解,将PPT成果展示。
(3)对学生的PPT成果进行现场点评,纠正学生在运用这一框架过程中的问题,然后以学期末小论文的形式,得以修正。
五、实施案例
案例1:课堂教学中对“案例解析——现状分析——问题梳理——原因分析——相应对策”框架的运用。
图1:2024年春季课堂讲授中结合案例对现状的分析
图2:2024年春季课堂讲授中针对人文关怀问题分析提出的对策建议
案例2: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案例解析——现状分析——问题梳理——原因分析——相应对策”框架的运用。
图3:2024年春季学生结合相关案例对人文关怀的PPT展示
图4:2024年春季学生结合案例对对媒体缺乏人文关怀原因的PPT展示
六、特色及创新
1.将学术研究中的“现状——问题——对策”分析框架融入到本科生的课堂讲授中。
2.打破“理论——案例”的传统教学模式,督促学生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提前打下良好基础,形成相应的思维模式。
七、教学效果
此授课方式学生初步难以适应,在PPT的展示过程中常常出现多主题、多角度等等问题,在课堂上即时予以纠正,较好的锻炼了学生用理论分析案例、解析问题和提出对策的能力。
1.学生反响较好,参与热情较高。同学们在撰写PPT的过程中以及课后,很多同学会就此框架与本人进行持续的沟通。
2. 更多效果还待未来的验证。但可以预见通过这样的“热身”,可以使更多同学在下学期的毕业论文写作中会更加意识到此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本课程为大三下学期的课程,这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将马上展开)。课程尚未结束时,已经有不少同学开始预约本人作为其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可从侧面验证此方式已经得到很多同学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