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微课

发布部门:学院发布时间:2024-06-15浏览次数:10

浙江万里学院课程思政优秀微课设计书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

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

负责人

王若诗

课程性质:

基础课程

授课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升本)一年级

汉语言文学本科)二年级

微课章节名称

1.诗经》的主题

2.关雎》的学术史

3. 采薇》鉴赏

一、切入课程思政的课程知识点

(一)知识点1从《关雎》看《诗经》的主题1)《诗经》与周代礼乐文明的关系;(2)《关睢》的文化背景与主题;(3)《诗经》中的婚姻观念;(4)《诗经》对哲学思维的影响;(5)《诗经》的现实关怀与艺术精神。

(二)知识点2:《关睢》的历史评价及现代价值(1)儒家思想与道德教化;(2)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自然哲学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内在美与德性的统一;(5)婚姻选择与个人责任。

(三)知识点3采薇》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2)战争与和平的价值认知3)文学艺术的审美与情感表达

二、课程思政目标

(一)总体目标

贯彻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与性质,本课程培养目标分为四部分知识目标上,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熟悉重要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及其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分析评价能力以及写作表达能力素质目标上,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审美能力思想情操。价值目标上,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具体课程目标

1.针对知识点1从《关雎》看《诗经》的主题)的课程思政目标:

1)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2)提升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3)培养正确的婚恋观念4)强化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5)激发对现实生活的关怀与思考6)促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

2.针对知识点2(《关睢》的历史评价及现代价值)的课程思政目标:1弘扬传统文化与道德价值观;(2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与自然和谐观念;(3培养审慎选择与个人自律能力。

3.针对知识点3采薇》的时代价值)的课程思政目标:1培养爱国情怀:2深化和平理念;(3提升文学素养。

三、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教学设计

(一)针对知识点1从《关雎》看《诗经》的主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诗经》的文化地位;(2)《诗经》的主题多样性;(3)《关雎》的文化解读;(4)《诗经》的艺术特色;(5)《诗经》的社会价值与哲学思维。

教学案例:

以《关雎》为例,分析其在婚礼典礼中的作用,探讨“琴瑟”“钟鼓”的文化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经》的深层文化背景。

教学延伸:

扩展讨论《诗经》中其他婚恋诗篇,如《谷风》《氓》,分析它们如何反映周代的婚姻观念和社会风俗,以及对现代价值观的启示。

教学总结:

通过《诗经》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关雎》等诗篇,培养了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课程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诗经》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现代社会和个人价值观的启示。


(二)针对知识点2(《关睢》的历史评价及现代价值)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关雎》的历史评价与影响;(2)《关雎》的多重主题解读;(3)《关雎》与自然哲学的联系;(4)窈窕淑女的美德;(5《关雎》中的选择与节制

教学案例:

案例一:通过孔子对《关雎》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价,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道德教化的关系。

案例二:以“刺人君晚朝说”为例,讨论《关雎》的批判性解读,激发学生对传统儒家政教观念的思考。

案例三:利用《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比喻,引导学生讨论婚姻选择的审慎和节制。

教学延伸:

1文化传承: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关雎》中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融入现代生活,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社会责任感:通过《关雎》的现代价值讨论,激发学生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责任。

教学总结:

《关雎》不仅是一首爱情诗,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哲学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关雎》的深入解析,我们能够洞察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以及传统美德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学习《关雎》不仅是对古代文学的欣赏,也是对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反思与实践。


(三)针对知识点3采薇》的时代价值)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采薇》的历史背景与主题思想;(2)《采薇》的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3)《采薇》的修辞技巧与情感表达;(4《采薇》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离别象征;(5《采薇》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教学案例:

案例一:通过《采薇》中的“靡室靡家,玁狁之故”等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士兵们因战争而经历的生活变迁和内心感受。

案例二:分析《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讨论对比手法如何加深情感表达。

案例三:比较《采薇》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离别主题,探讨不同时代对离别情感的表达方式。

教学延伸:

1文化传承:鼓励学生探索《采薇》在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解读,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2情感共鸣:通过《采薇》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古代士兵生活和情感的共鸣,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文学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鼓励他们运用《采薇》中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进行现代文学创作。

教学总结:

《采薇》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对《采薇》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理解了古代士兵的生活和情感,也学习了诗歌的艺术表达技巧感受到《采薇》的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与实施

课前:设计预习任务,分配学生阅读《诗经》选段,搜集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对文化传统的思考。

课中: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课后:布置反思性作业,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五、特色及创新(300字左右)

(一)课程特色

本课程深入挖掘《诗经》中的《关雎》与《采薇》,不仅注重文本的直接解读,更强调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哲学、社会习俗中的深远意义。课程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揭示了文本背后的丰富内涵,如《关雎》的传统美德与婚恋观念,以及《采薇》中战争与和平的复杂情感。此外,课程结合历代学者的解读,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性思考。

(二)改革创新点

1)教学内容创新:课程突破传统文学教学的局限,将文学作品放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进行讲解。

2)教学模式创新:采用案例分析法,将《诗经》中的篇章与后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如柳树作为离别象征的跨时代应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3)理念创新:强调文学作品与典礼、哲学、社会价值观的紧密联系,提倡学生从多维度理解文学作品,培养综合文化素养。


注:行文宋体小四,1.5倍行距。



Copyright©:浙江万里学院 浙ICP备050145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