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万里学院课程思政优秀微课设计书
课程名称: | 《建筑设计5》(原《建筑设计3》) | ||
学院 | 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 | 负责人 | 方勇锋 |
课程性质: | 专业必修课 | 授课对象: | 建筑学三年级 |
微课章节名称 | 1.主题策划与调研 | 2.概念设计 | 3.设计深化、表达及交流 |
一、切入课程思政的课程知识点
(1)主题策划:为一座熟悉的小城,策划一个有意义(值得纪念、歌颂、体验、警示……)的“主题”,并围绕主题设计一个博物馆或纪念馆建筑。
(2)前期调研:立足小城,小组调研地域文化、民俗物产、热点事件。
(3)可行性研究:独特性与必要性、受众分析、社会效益分析、用地比较与选择、主题与规模匹配度、环境影响评估。
知识点2:协同创作与概念表达
协同创作:围绕“主题”,基于小组调研,通过小组头脑风暴,收集创作“线索”;通过归纳分析,找到博物馆或纪念馆建设设计创新的“切入点”;对用地进行现状和潜力的分析,并针对主题作出用地选择。
概念方案表达:通过草图或案例示意图,表达出创作思路、逻辑及效果意向;通过草图、草模模拟出建筑体量与场地布局,表达出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及主要效果意向;通过自主学习针对主要技术挑战提出技术应对策略;
知识点3:设计深化与展评
(1)设计深化:概念设计贯彻到建筑设计中,按方案设计的深度要求深化作品,包括解决主要技术挑战的专项设计。
(2)表现与展示:做好技术图件的规范性,效果图件的表现力,排版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展的策展、布展。
(3)汇报与评估:学生能通过课程展,用“作品视觉表达”和“作者口头表达”两种方式熟练汇报设计成果;能与评委老师、同学一起客观评估作品。
二、课程思政目标
(一)总体目标
贯彻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和建筑学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等培养目标,本课程培养目标为:通过“主题博物馆建筑”课题设计训练,让学生掌握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知识要点,提高学生用建筑作品讲好“百年故事”的能力,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时代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热情。学生通过深入调研既定(或自选)的地域文化、历史事件、特色物产等,深度挖掘其正面价值,提升其把创意转化为建筑语言的能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成为尊重当地传统文脉的建筑师。
(二)具体课程目标
1.针对知识点1(主题策划)的课程思政目标
(1)关注社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
(2)深入调研的实践精神,引发学生对地域文化和历史遗存的关注。
(3)树立科学的工作态度,增强社会负责感;
2.针对知识点2(协同创作与概念表达)的课程思政目标
(1)在主题的“感召”下,激发创新设计动力,学习掌握创新设计方法,写好“用建筑作品讲好百年故事”的脚本。
(2)提高协作意识和问题反思能力,培养直面挑战的探究精神。
3.针对知识点3(设计深化与展评)的课程思政目标
(1)在主题和作品的双重“感召”下,深化设计方案,自主学习各种表现软件,最大程度完成建筑作品的效果表达,用建筑作品讲好百年故事。
(2)通过策展、布展和参展,实现“讲故事”、“品故事”、“评故事”。
三、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教学设计(以知识点1为例)
针对知识点1(主题策划)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首先,确定主题初步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主题对作者具有“感召力”,这样的主题才能激发作者的创新动力;(2)其次,确定进一步筛选主题的原则——“四度一性”:意义积极性、作者熟悉度、对象明确度、地域匹配度、大众认知度;(3)最后,通过互动式研讨,筛选、确定每个同学的设计主题。
教学案例:
案例1、主题与“时事热点”——连家船民上岸
对于家住太湖畔的学生,想以家乡的渔民为主题开展创作,但苦于群体较广,不易聚焦,主题缺乏“感召力”。我们鼓励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热点“连家船民上岸工程”,聚焦这个特殊渔民群体“上岸安居”的历史转变,创作一个博物馆。学生顿时感受到了主题的强大“感召力”,奋力创作。最终,学生完成了作品《连家船博物馆》(如图1)。作品见证了连家船民“脱贫安居”的喜悦,保留了连家船民“历史记忆和生活痕迹”,提供人们“忆苦思甜”的场所,启发人们对未来“水上生态社区”的新畅想。
案例2、主题与“地域文化”——越剧与嵊州
对于熟悉家乡戏曲(越剧)的学生,我们鼓励学生结合其家乡(嵊州)的地域文化开展创作。学生创作热情高涨,调研过程联系了很多家乡亲友,结合自身生活感受和记忆,创作起来得心应手,最后围绕“唱腔、妆容、场所、互动”等方面准确把握了越剧的独特魅力。最终,学生用作品《越剧博物馆》(如图2)为家乡戏曲做了最好的代言。
图1.连家船博物馆入口透视图 (作者:18级-吴宏振、童泽远) | 图3.钢琴博物馆入口透视图 (作者:16级-沈妍笑、张佳璐) |
图2.越剧博物馆入口透视图 (作者:11级-冯元) |
案例3、主题与“创新视角”——西洋乐器钢琴;
有学生特别喜欢钢琴,想创作一座钢琴博物馆,但没能很好地回答为什么要在国内打造一个西洋乐器博物馆的问题。我们鼓励学生打开思路,思考与钢琴相关的“中国骄傲”,比如享誉世界钢琴演奏家、钢琴品牌等。最终,学生聚焦家乡(宁波)的世界级钢琴品牌“海伦钢琴”开展创作,作品《钢琴博物馆》(如图3)不但表现了钢琴的典雅和优美,还展现了宁波作为东方大港的“开放包容姿态”,以及宁波制造业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教学延伸:课外合作学习:按照学生自定主题,相近主题的进行合并成组,便于合作学习。小组同学合作开展课外研讨与调研,深度挖掘主题相关的线索,以丰富“讲故事”的素材。
教学总结:优秀建筑不但集中展示了当时的优秀工程技术,还反映了当地的人文艺术特色。除此以外,博物馆类型的建筑还展示着影响深远的人物、成果和事迹。这些优秀建筑历经数百年,最终变成可触摸的历史,讲述着“百年故事”。
四、教学方法与实施
课前:微课预习(线上)。通过MOOC平台的SPOC课程,预习“概念设计”的系列微课视频,了解下次课的教学内容。
课中:集中研讨(线下)。回顾预习内容,解答难点;学生汇报主题及创作意向,展开集中研讨,一方面是为了集思广益,帮助学生确定主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广泛地落实课程思政元素,扩大受益面。老师引导、总结每个研讨,帮助学生梳理方向、推进设计进度。
课后:自主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前按任务书要求开展设计实践,线下推进设计进度;线上复习MOOC平台的SPOC课程的“概念设计”系列微课视频;发现问题与同组同学合作解决,或者通过课程钉钉群向老师求助。
五、特色及创新(300字左右)
(一)课程特色
《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主干课程,本课程《建筑设计5》4学分,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需要,由原《建筑设计3》转设,面向建筑学(五年制)3年级学生。课程以“主题创作与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中小型主题博物馆建筑”设计课题的实训,使学生掌握主题创作的方法和步骤,并锻炼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课程建设主要成效如下:
2010年,获评校级“研究性教学示范建设课程”;
2015年,获浙江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
2019年,获浙江省高校首批“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二等奖;
2020年,获评浙江省本科“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
2022年,团队获评浙江万里学院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2022年,获评浙江万里学院课程思政“典型示范案例”;
2024年,教材《建筑设计主题创作与表达》入选浙江省“十四五”四新重点建设教材(数字教材)。
(二)改革创新点
1.教学内容创新:
“讲好故事”是优秀建筑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传统的建筑设计系列课都以建筑类型设计为训练重点,对于学生“讲故事”能力缺少专门的训练。本课程以博物馆(纪念馆)为载体,以“讲百年故事”为目标,突出训练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的主题创作能力,从而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2.讲述主体创新:
在教师的课内引导下,以主题的“感召力”为导向,让学生自定主题,以此发掘学生心中的故事。教师在研讨过程中把握方向,鼓励学生深挖线索,加以整理,让学生成为讲故事的主体。从被动“听故事”到主动“讲故事”的角色转变中,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元素。
3.教学手段创新:
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除了以“研讨式”教学为主的线下课堂教学,课程组还制作了系列微课视频,对于“讲故事”的方法做深入浅出的介绍。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创建SPOC,将微课视频、优秀案例库、任务书、表达范式、评价指标、专题讨论区等课程内容在线发布,让学生可以在线“提前预习”、“随时复习”、“互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