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思潮与流派》:课程思政优秀微课设计书

发布部门:学院发布时间:2024-06-12浏览次数:10

浙江万里学院课程思政优秀微课设计书

课程名称:

现代建筑思潮与流派

学院

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

负责人

崔昊夫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授课对象:

建筑学专业本科生

微课章节名称

1.重视科技在建筑发展与创新中的作用

2.树立明确的建筑设计价值观

3.推动与发扬建筑设计的本土化

一、切入课程思政的课程知识点

(一)知识点1: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与新建筑的影响(1)介绍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为西方的生产力及社会生活带来的普遍影响;(2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水平的进步是为建筑形态带来巨大变革的原动力;(319世纪50年代伦敦工业博会的新建筑“水晶宫”;(419世纪末巴黎世博会的新建筑“埃菲尔铁塔”与“机械馆”等。

(二)知识点2: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主要理论与代表作品及其对后世建筑发展深刻的影响(1)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发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2)建筑大师格罗比乌斯的建筑实践与影响;(3)建筑大师密斯···罗的建筑设计思想、实践与影响;(4)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和设计思想与理念及其影响;(5)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的建筑作品和设计思想与理念及其影响

(三)知识点3: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中新地域主义风格建筑流派的建筑实践与其发展和影响(120世纪60年代前后全球的城市与建筑都展现出相似的整体风貌和形式语言的建筑现实及其社会成因;(2以美国和西欧为代表,世界建筑开始其多元化倾向的发展后产生的新的建筑设计倾向;3“新地域主义”倾向建筑流派的代表建筑师及其作品;4“新地域主义”倾向核心思想及其实践方向;5“新地域主义”倾向对世界建筑变化趋势的总体影响

二、课程思政目标

(一)总体目标

贯彻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和使学生能够具备创新思维、全球化和国际化视野,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学生在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等社会科学基本素养。本课程培养目标为: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近、现代建筑流派的主要内容、主张与基本特征,以及各个流派代表建筑大师的设计思想、设计理论和设计手法特点,同时能够基本厘清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作品,并以此为前提引导学生学会理性与客观的分析现代建筑作品,同时学习历史上伟大的建筑师勇于突破传统,敢于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突破并革新建筑的设计及建造方法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获得作为未来建筑师的良好的价值观和职业精神。

(二)具体课程目标

1.针对知识点1(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与新建筑的影响)的课程思政目标:

1通过工业革命在近现代建筑发展的中所带来的影响,看到人类社会生产力提高带来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建筑发展中的直接作用。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建筑的发展与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2.针对知识点2(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主要理论与代表作品及其对后世建筑发展深刻的影响)的课程思政目标:

1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作品、设计手法及设计思想与建筑理念的学习,理解他们的“建筑观”;

2)对自己喜爱的建筑大师有所了解后潜移默化的学习这些大师所常用的标志性的设计手法、建筑理念,并在逐渐的模仿中,完成自我的内化和创新,从而认识到需要形成自己的“建筑观”;

3)树立或形成自己 “建筑观”是每位以成为优秀建筑师为目标的建筑学学子需要追求的职业目标的重要一步

3.针对知识点3(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中新地域主义风格建筑流派的建筑实践与其发展和影响)的课程思政目标:

1认识到建筑设计的本土化是一个地区、国家和民族对本地文化在建筑设计中体现的重要手段

2努力通过所学的知识与能力将其有效的融合,丰富我们的设计手法,合学会将本土化的特征运用在建筑设计中;

3)在今后的学习和设计中,合理的运用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我们中华文化的基因镌刻在我们的当代建筑中,起到推动建筑设计本土化的目标

三、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教学设计

(一)针对知识点1(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与新建筑的影响)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在19世纪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科技飞速发展带来不论是施工技术、建筑材料、建筑结构,还是建筑类型、空间形式、外观形态等都有了巨大的飞跃;(2)二战之后人类在科技水平上的更进一步使得建筑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又更上一层楼楼;(3)今天随着信息技术革命之后,中国在高新科技的加持下在建筑发展的领域也创造出了很多惊人的作品。

教学案例:1850年伦敦世界工业博览会“水晶宫”展览馆在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上的巨大革命;巴黎埃菲尔铁塔带来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上的革命;1964年东京奥与会的主场馆,丹下健三设计的东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采用了悬索结构和薄壳屋面,成为当时这类结构中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是60年代的建筑技术进步的象征;随着“高技派”和解构主义倾向的建筑流派的活跃,更是把这种科幻感十足的建筑形象在推向了一个**(毕尔巴鄂古根海姆艺术馆、卡拉特拉瓦的萨特拉斯火车站等);在今天的中国,不仅能够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看到各种科技感十足的建筑,而且,在世界其他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能看到“中国建造”的身影,比如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卢赛尔体育场,科威特中央银行新总部大楼。

教学延伸:建筑学专业作为一门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相融合的专业,虽然在其表现形式上更多与社会的整体审美相关,而从本质上看,建筑的发展——特别是新的建筑类型、新的建筑形式出现,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因此我们要重视科技对建筑发展的重要左右,在我们的核心专业课中,要学会和敢于运用新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及建筑设计手段等科技力量,使得我们的专业能力及建筑设计成果达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教学总结:透过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一系列建筑发展的日新月异现象,看到科学技术进步在人类建设城市环境和生存空间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从而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建筑发展重要价值。要通过刻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的“思想烙印”,传达出这种崇尚科学的正确思想 。


(二)针对知识点2(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主要理论与代表作品及其对后世建筑发展深刻的影响)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实践及其理论;(2)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的建筑实践及其理论;(3)二人建筑理论与建筑设计思想的对比;(4)当代知名建筑师中持不同“建筑观”的建筑师理论与设计思想之对比。

教学案例:柯布西耶将建筑比作是“居住的机器”,其设计的建筑尽显“机器美学”,与周围环境之间几乎不寻求什么呼应;赖特的“有机建筑论”思想则意在创造出一种与周围环境产生联系和对话的建筑。当代建筑师中,既有像贝聿铭一样追求与周围环境和谐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建筑师,亦有像扎哈·哈迪德一样要凸显自己建筑的独特性,不去追求和周边呼应的建筑观的建筑师。

教学延伸:在《现代建筑思潮与流派》课程学习中,学生们对自己喜爱的建筑大师有所了解后,会逐渐将其中的一位或几位作为行业“偶像”,在下一阶段建筑设计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的学习这些“偶像”所常用的标志性的设计手法、建筑理念,并在逐渐的模仿中,完成自我的内化和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建筑观”。

教学总结:这种从对“偶像”建筑师“模仿——吸收——反思——扬弃——形成”的自我成长的过程,正是建筑学学习过程中所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对建筑师“偶像”事迹的传播,让学生们逐渐发现自己喜欢的“偶像”和青睐的设计手法,直到形成自我认同的“建筑观”。


(三)针对知识点3(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中新地域主义风格建筑流派的建筑实践与其发展和影响)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当代建筑发展经历过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国际式”后,在20世纪中晚期开始其多元化倾向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种倾向就是“新地域主义”倾向;(2)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设计更加关注于当地传统形式,并从历史中去抽取传统符号用于新的建筑中;(3)我国越来越多的建筑师逐渐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也不约而同地将推动本土化建筑创作视为一项具有价值的设计思想去努力。

教学案例: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甘对家乡墨西哥地方乡土建筑在别墅设计中的体现;丹下健三对香川县厅舍的设计被认为有浓厚的日本风格的现代建筑;我国著名的普利茨克奖得主王澍,其众多的建筑作品中都体现出地方本土化的特征,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近些年来的设计作品都以重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努力探索中国本土特色的建筑设计创作之路而闻名。

教学延伸:通过对义风格建筑流派的认识和学习,让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借助现代建筑材料、结构、施工工艺,可以很容易将我们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式、结构构件、细部装饰等形象、特征或抽象的符号,运用或呈现在本土化的当代建筑设计中,而这些知识和设计手法在我们的核心课程建筑设计课中都可以有很好的运用及展现的平台。

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当代建筑发展方向的同时,也认识到传统建筑文化瑰宝的伟大,并努力通过所学的知识与能力将其有效的融合,以起到推动建筑设计本土化的目标,这不仅是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复兴,更是先进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


四、教学方法与实施

课前:通过课本、网络资源、专题视频等,结合必要的实地考察与调研,掌握本次课程教学中需要讲述到的具体的建筑案例、建筑师及建筑流派群体的相关基本知识。

课中:在结合老师讲授相应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分组选题研讨与回报,探讨选题中所提及的建筑实例、建筑师及建筑流派所具备的与本门课程中所总结的各项思政要点相对应的点(建筑实例对科技、工业化的适应性;建筑师的设计价值观;建筑流派在建筑发展过程中对本土文化产生的推动等等),从而加深课程思政点的印象。

课后:以建筑手绘抄绘的形式进行一定的总结,如绘制出某一建筑师代表作并分析其体现的建筑观;绘制某一类型的建筑其背后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与体现等。

五、特色及创新(300字左右)

(一)课程特色

以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时间线,以著名建筑师及其重要建筑实践作品和建筑设计理论、思想为主要知识内容,在准确把握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前提下,提炼出相关的课程思政点,使之可以充分与建筑史论内容有效结合,让学生了解到百年以来建筑发展的与时俱进、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与振兴本土文化等等一系列具有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契合的方面

(二)改革创新点

1)教学内容创新:结合《现代建筑思潮与流派》以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时间线,以著名建筑师及其重要建筑实践作品和建筑设计理论、思想为主要知识内容的课程特点,在准确把握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前提下,提炼出以下相关的课程思政点,使之可以充分与建筑史论内容有效结合。

2)教学模式创新:第一,“翻转课堂”式教学;第二,主题式演讲式教学;第三,问题导向式教学。




Copyright©:浙江万里学院 浙ICP备050145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