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建筑概论》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
王侃(负责人)
一、课程概括
《地域文化与建筑概论》是建筑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跨学科课程。课程介绍宁波及长三角地区的历史、历史建筑和园林景观的一些基本情况,涉及早期建筑遗存、宗教建筑、聚落民居建筑,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和利用BIM技术保存古建筑三维信息等途径,加深对浙江地域文化与建筑的体验和研究,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创作积累文化内涵和科学素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和扎实的数字化平台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浙江地域文化特征、通过BIM技术平**成地域建筑及其他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案例研究和案例分析,从而进一步完成地域文化符号特征及地域建筑类型研究。
(二)能力目标
通过课程内容中涉及的研究对象与数字化建筑保护技术结合,对浙江文化符号和传统建筑样式展开分析,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地域建筑等文化遗产的鉴赏能力、古建筑测绘分析能力和建筑信息化管理能力。
(三)价值目标
在浙江地域文化与建筑的田野调查与案例研究中重塑并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思政元素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国文化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要求不断深化。作为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
通过课程内容中体现文化自信的案例与德育相关内容融合,介绍浙江及周边地区地域性建筑和文化特征,以及背后的遗产保护和建筑演化的叙事性文脉,帮助学生熟悉地域建筑和文化特色,并使之能够认识地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建立地域文化传承的建筑观,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通过建筑信息化技术实践加强对浙江地域文化的体验学习、认知保护和传承,提高学生对传统建筑的了解和认识,以弘扬地方建筑文化特色,达到加深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热爱家乡,奉献社会的目的。从而潜移默化地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
四、设计思路
作为建筑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跨学科课程,地域文化与建筑概论既需兼顾浙江地区人文历史及历史建筑的基本情况,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需结合建筑学理论和技术的实际应用。
因此,地域文化的理论和建筑技术的应用如何有机结合是课程设计的一大难点。本课程通过课程思政为纽带,以BIM技术在理论类课程中的应用为触媒,探索通过实践学习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学课程思政体系。(表1)
BIM技术作为地域文化和历史建筑的研究工具引入课程实践学习,在共同合作模式下使学生进一步完成对数字化建筑的认知,同时激发学生对建筑学实践课程的兴趣和共鸣。通过浙江文化遗产与古代建筑的墙体构造技术、门窗构造技术、楼板构造技术、楼梯构造技术、屋顶构造技术等知识链条,按照进阶式驱动任务,即“模仿学习任务、实践学习任务、综合应用任务”三个步骤完成综合性实践教学的设计。因此,以地域文化为支点,深入挖掘和提炼地域建筑中的思政元素,并以BIM技术实现数字化传统文化符号和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为实现地域文化与建筑课程完善课程思政目标提供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中融入建筑信息化技术平台,既是支撑和满足建筑学专业培养的素质目标:“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为建筑学实践教学的传授和培养提供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价值。
同时以浙江地域文化中的民居文化,南宋文化,红船文化,浙商文化,运河文化,海丝文化等为研究对象,提升教学内容丰富性与教学方法多样性的同时,将地域文化中浓厚的乡土美德、本土精神、家国情怀等融入教学目标中。以“立德树人”为焦点,重塑并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表1、数字化技术融入地域文化与建筑教学设计框架
五、实施案例
案例1:模仿学习任务——浙江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模。以浙江地域文化为基础,通过对浙江当地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实地探访或互联网案例学习,了解例如良渚玉琮、越窑青瓷、十里红妆家具等浙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选若干实物作进一步形态研究,简化其造型语言后,在BIM数字化体量建模环境下完成地域文化遗产的三维模型绘制。其过程相较建筑图纸绘制有便于操作、便于入门和提升兴趣等特点,同时深入学习了地域文化知识,提升文化自信。
案例2:实践学习任务—— 浙江地域文化遗产数据采集。基于第一部分探索实践,完成体量建模并了解BIM软件界面后,在浙江地域文化视角下,研究学习宁波保国寺大殿、庆安会馆戏台等浙江特色传统建筑案例。通过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学生可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文献查阅,通过对当地部分文保古建筑的测绘,了解并采集其开间、进深和建筑高度等数据,在主动研究学习过程中建构地域文化与建筑的知识体系,思考数据采集后对文化遗产进行信息化分析及应用的步骤和方法。
案例3:综合应用任务——浙江地域文化与建筑遗产信息化管理。完成数字化建模后,针对浙江地域文化遗产信息化管理方法的学习与探究。在经历了实体档案和数字化档案管理后,我国对于文化遗产的管理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BIM技术对文化遗产的信息化管理实现起到重要作用。按照前三个项目建立的浙江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的三维模型,学生可为模型的每个构件分别录入地点、年代、文脉、材质、尺寸、艺术特征等专有属性信息。并通过导入和链接的方式插入Revit、CAD、点云等信息,实现对文化遗产及传统建筑的持续性数据管理,建立以信息化视角和学生兴趣为特色的地域文化数据库。(表2)
表2、地域文化与建筑概论课程中实践项目教学设计
六、特色及创新
(一)将建筑信息化技术平台作为地域文化和历史建筑的研究工具引入课程教学目标,在对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实操下使学生进一步完成对地域文化与建筑的认知,提升文化自信同时激发学生对建筑学实践课程的兴趣和共鸣。
(二)课程内容设计中利用任务驱动方式将数字化建筑保护技术与文化遗产研究环节一一对应,对浙江文化符号和传统建筑样式展开分析,并将学生作业整合形成浙江地域代表性器物与古建筑的数字化模型库,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感与责任感。
七、教学效果
(一)课堂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相应任务中的浙江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完成对地域文化的认知与BIM技术的学习。利用信息化实践平台为触媒,有效提升学生对地域建筑等文化遗产的鉴赏能力、古建筑测绘分析能力和建筑信息化管理能力。同时达到了对浙江地域文化的体验和认知不断深化的效果,从而潜移默化地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图1)
(二)通过实践理论结合的教学体系,已完成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框架与课程实践内容的教学设计,并通过该体系已顺利完成一轮课程教学。课程成果整理成数字化作业库并整理且已发表一篇教学论文。(图2)
图1、课堂教学实践项目部分学生作业
图2、相关课程思政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