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视觉艺术与现代设计》

发布部门:学院发布时间:2024-06-12浏览次数:10

传统视觉艺术与现代设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

王秀颖(负责人)


一、课程概括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传统视觉艺术与现代设计的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创新设计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现代设计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掌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技巧,挖掘传统艺术精华,提取民族艺术文化元素,训练和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的转换、变异、修饰等再创造能力,继而创作出保持了民族艺术神韵,富有时代精神,又具有实用价值的现代设计作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传统与传承:学生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在视觉艺术中的体现和传承方式。

2、审美与设计价值观:学生应掌握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审美元素,理解现代设计中审美和设计价值观的构建。

3社会价值与意义:学生需要认识到设计作品在社会价值和意义上的立场,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反映社会现实和传递正面价值观。

4意识形态的作用:学生应理解传统视觉艺术在塑造学生审美价值观、设计价值观以及社会价值与意义立场中的重要性。

5设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应了解如何在设计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能力目标

1、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激发创造力,使他们能够从传统艺术中获得灵感并应用于现代设计。能以一定的造型方法和创意表现形式将传统视觉艺术进行活化再造。

2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分析和判断设计作品,形成自己的观点。

3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应能够将所学知识和价值观融入设计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5文化自信与交流能力:通过学习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6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在设计实践中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

7政治和文化立场:培养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文化立场,尊重多元文化。

(三)价值目标

1审美价值观的塑造

传统艺术的影响:分析传统艺术对学生审美观念的积极影响。

现代设计中的价值观:探讨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融入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2设计价值观的建立

社会责任感:强调设计不仅仅是商业活动,更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设计社会价值与意义的立场

社会价值:讨论设计如何服务于社会,提升生活质量。

意义立场:培养学生在设计中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反映时代精神。

三、思政元素

在课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自信与传承

强调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在现代设计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审美与设计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传统艺术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设计价值观,强调设计不仅是艺术表达,也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传递。

(三)社会价值与意义的立场

培养学生认识到设计作品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和意义,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反映时代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

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理论讲授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批判性思维与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判断设计作品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合作,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强化了团队协作精神和有效沟通能力。

社会责任与服务意识

强调设计师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在设计实践中考虑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提升公共利益。

政治立场与文化立场的确立

培养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文化立场,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多样性。

这些思政元素的特色在于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旨在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建设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整合文化与专业知识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视觉艺术和现代设计专业知识相结合,通过课程内容的设置,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视觉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联。

强调价值观教育

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强调审美价值观、设计价值观和社会价值的塑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能力培养与实践结合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对设计作品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团队合作与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社会责任与服务意识

强调设计师的社会责任,鼓励学生在设计中考虑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跨文化交流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持续的课程更新与改进

根据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保持课程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评估与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通过课堂表现、平时成绩、项目作业和期末考试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根据反馈进行课程的调整和优化。

专家资源的引入

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为学生提供行业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

通过这些建设思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创新设计能力、正确价值观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五、实施案例

案例1《宁波邱隘回龙村盛莫路精品线提升项目》

宁波邱隘回龙村盛莫路精品线提升项目是由邱隘镇政府主持的乡村改造计划中一个重要的改造项目。由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品牌设计工作室的陈立萍、王秀颖和公共艺术工作室的董艳会三位老师带领视觉传达系的同学们共同策划、设计完成。同学们基于对传统视觉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课程学习经验,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与走访,深入研究,挖掘当地传统艺术精华,提炼传统文化内涵,将回龙村盛莫路改造项目和地方的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创作出保持了民族艺术神韵,富有时代精神,又具有实用价值的现代设计作品,并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同学们在实践项目中得到了锻炼,能力得到了提高。

具体方案如下:

项目伊始,三位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对回龙村进行了区位资源梳理,仔细挖掘并分析回龙村的历史与现状,凝聚当地传统文化内涵,将回龙村盛莫路改造项目和地方的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增强文化信息输出,以“区位、文化、民生”三位一体的项目逻辑为前提,综合“信息传递-功能赋予-价值表达”等多维内涵,塑造契合区域风格及具有人文底蕴的区域文化长廊。提炼以“回”为核心的“归心文化”。提升区域核心价值。打造回龙村的地方文化品牌形象,强化宋韵文化,增强地区文化凝聚力以及文化自信。

具体实施方案中以大量的插画形式展示“归心”的三个维度:

归运(历史佚事)、归德(地方名士及宋韵文化)、归美(融居生活)。并串点成线,点位对应展示维度:1、回龙桥段——对应赵构回龙转运(归运)2、公园路段和围墙路段——对应董沛、董和甫及现有高校万里学院莘莘学子文以化人(改学府公园为道淮公园)(归德3、民居路段——对应百姓的安居乐业归属感(归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附设计及工程部分图片)

1IP形象设计及场景应用

2、回龙桥段:




3公园路段和围墙路段:

公园路段:

围墙路段的风景一线(宋韵青绿山水)部分照片:



4民居路段:



社会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该项目被采用并开工落实,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为专业面向产业、面向行业的人才培养及产教融合的实际需求,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也是传统视觉艺术与现代设计这门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次检验,过程中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并多次与和甲方汇报和商讨项目设计方案,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社会服务项目,让学生将设计能力应用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增加了专业自信。通过实践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同时,教师和同学组成团队,共同参与项目,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增强在特定领域的设计实践能力,并通过项目将知识、能力转化为实际的社会价值,教师品牌工作室之间的合作更是增强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师生间合作默契、取长补短,提高了学生团队意识和专业自信,也为未来不同品牌工作室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参考。

案例2青春宁波IP形象设计

宁波共青团市委组织部为庆祝建团100周年,展现青年喜迎二十大的良好精神风貌,委托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的品牌设计工作室和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工作室主持创作《青春宁波系列IP形象设计》大赛项目,该项目旨在挖掘和培养青年设计人才,通过创意设计展示宁波的城市文化、历史底蕴和现代发展,并结合宁波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元素,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IP形象,增强城市品牌影响力。与本课程教学内容契合,籍此契机,视传专业陈立萍、杨文、王秀颖、刘水晶四位老师在课程中带领学生参与了本次大赛,视传、动画、产品三个专业以工作室选课形式共组成四个班级,百余件作品,最终11件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一等奖“水波波”被选定为团市委的IP形象。

在传统视觉艺术与现代设计课程中,设计实践环节一直是本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和历练同学们的设计水平与能力的“试金石”。通过设计项目将知识、能力转化为实际的社会价值。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本案为例):

  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设计作品传递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价值观。

  2. 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宁波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展现文化自信。

  3. 展示宁波城市精神和文化特色:强调宁波的城市精神,如开放、包容、创新等。通过设计展现宁波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经济发展等。

  4. 激发青年创新创造活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创意,展现青年的创新精神。通过比赛激发青年对设计、艺术和文化的热情

  5. 增强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青年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引导青年思考如何通过设计为社会贡献力量。

  6.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设计作品在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7.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设计教育和实践活动中。通过设计实践,让青年深刻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通过“沉浸式”的设计创作,感悟真理、真情,传递时代精神。

除了本案例中展示的“满满”“勇仔”“阿拉街青年-小欧”以及“逐梦小分队”等这几个可爱的青年IP,还有许多结合宁波在地文化、勇敢坚毅的青年特征等的IP形象,受到团市委的一致好评。(附图:课堂教学方案汇报及部分优秀案例展示)

这个案例通过打造具有正能量的青春宁波IP形象,使该形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这表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IP形象设计中,需要深入挖掘和表达中国故事、地方文化特色,同时,也需要注意IP形象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通过将传统与现代相通融,设计和艺术相通融、理论和实践相通融、线下和线上相通融、学校和社会相通融,可以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IP形象设计中,并通过网络平台和流量导入等多渠道进行传播和推广。也是对宁波文化的一种宣传和推广,有助于提升宁波的城市品牌影响力。通过这次比赛项目的实践,同学们不仅能够在专业技能上得到提升,还能在创新思维、文化传承、团队合作等多方面得到锻炼,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特色及创新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

特色:课程强调在现代设计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创新: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新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在设计中进行文化创新。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

特色: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专业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的双重目标。

创新:开发与专业内容紧密相关的思政教学案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审美价值观与设计价值观的双重塑造

特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同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创新:通过设计实践,引导学生将个人审美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设计视角。

(四)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强化

特色:课程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创新:采用多样化的团队合作模式,促进不同专业背景和能力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社会责任与服务意识的培养:

特色:课程强调设计师的社会责任,鼓励学生在设计中考虑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

创新:通过社会服务项目,让学生将设计能力应用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七、教学效果

项目案例教学效果显著,以上列举的两个案例都是结合了实际项目和教学实践的成功案例。在项目进程中,活动不仅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而且通过实际的设计任务,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作品被地方政府采用,广受好评。

以下是该案例教学效果的几个方面:
.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设计项目,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了对设计流程和方法的理解。
  2
、激发创新精神:设计任务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
、提升专业技能: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锻炼了绘图、色彩搭配、版式设计等专业技能,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
  4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了如何沟通协调、分工合作,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并在实践中学会了与委托方正确沟通的能力。
  5
、文化传承与创新:学生在设计中融入了宁波的地方文化元素,既传承了文化,又进行了创新表达。
  6
、社会责任感培养:通过参与具有社会意义的设计项目,学生增强了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责任感。探讨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如何在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中寻求真知,用实践收获艺术之梦,用奉献书写设计之责。
  7
、教学模式创新:采用品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团队与资源的优化共享,打破了专业壁垒,推动了跨专业交流与合作。
  8
、项目化教学:通过“真题真做”的方式,将课堂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9
、成果展示与评选:优秀作品有机会参与评选,甚至成为“青春宁波”的最终IP形象,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10
、社会影响:学生的设计作品不仅在学校内部得到认可,还有机会被社会更广泛地接受和应用,扩大了学生作品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将实际项目融入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实践。

以上案例中,《青春宁波IP形象设计》奖项若干,其中一等奖“水波波”IP形象被宁波市共青团采用,而《宁波邱隘回龙村盛莫路精品线提升项目》20224月已完工验收,一经落地得到当地镇政府和当地居民的普遍认可和赞美,引起了各大媒体的注意,包括许多主流报纸、电视台也争相采访和报道,宁波晚报几乎以整版的版面报道此事,并被人民日报整条转载。社会反响极大(附图)


Copyright©:浙江万里学院 浙ICP备050145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