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文化与传播学院
吴红涛(负责人)
一、课程概括
《文学批评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面向大学三年级学生开授。本课程主要讲述文学批评的相关知识脉络、理论体系和实践运用,包括理论讲授与实践操练两大部分。本课程理论部分接轨国外学术前沿,主要参照查理斯·E.布莱斯勒和拉曼·塞尔登在国际学界构建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分章讲解重要的世界文学批评理论知识、代表人物、重要思潮与研究方法等。实践部分是学生在教师布置和指导下,进行文艺作品的批评操练,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形成良好的文学批评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讲授文学批评论文的相关问题及学术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及任务是打开学生的理论视野和知识眼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批评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文学批评的性质和功用,掌握相关的文学批评理论知识,学习文学批评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帮助学生建立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自觉追踪当下文学尤其是数字时代文学境况的相关问题。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能够规范撰写文学批评类的学术论文,直接对接大学四年级即将开展的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同时也为部分即将攻读文学硕士的学生提前培养敏锐的学术意识。
价值目标
课程以教师传授知识作为引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轴,将文学批评的理论学习与学生成长相结合,其价值取向凸显课程对学生学术成长和人格成长的促进作用,尤为注重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互动、表达、思考与协作。
三、思政元素
1. 文学批评主张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不同价值观,并评价其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价值维度,探讨其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社会的现实与问题,通过文学批评,可以剖析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阶级矛盾、道德沦丧等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3. 文学作品通常会受到作者所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观念和思想风貌。通过文学批评,可以探讨作品中所呈现的历史观,反思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的教训和启示。
4. 文学批评不仅关注作品的内容和思想,还关注其艺术形式和美学特点。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鉴赏能力。在本课程中,教师将通过阅读实践和批评实践“双实践”的模式,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
5. 文学作品往往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通过文学批评,可以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产生共鸣,体验其中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文学作品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智慧。
四、设计思路
设计文学批评学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价值导向:明确课程的价值导向,即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课程内容应该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进行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建构自我的人生认知。
2. 社会关怀: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公正和挑战,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意识。
3. 思想启迪: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等元素,启迪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社会的责任。
4. 启发思考:课程注重启发学生的文学思维和艺术创造力。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五、实施案例
案例1:
案例主题:通过传记类文学作品《南京浩劫》来理解历史责任与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通过文学批评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思考个人责任、家国情怀和和平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部分
1.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和基本事实;介绍作者张纯如,回顾《南京浩劫》一书的创作历程和历史背景。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仍需要记住南京大屠杀?
(二)讨论与分析
1. 文本细读:提前一周布置学生阅读此书。上课时,通过“雨课堂”的随堂试卷功能,检验学生是否阅读此书,并将阅读完成情况计入平时成绩。
2. 小组汇报:按照教学的任务计划,指定一组同学以该作品为对象准备相关论题,如:“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反应”、“张纯如的写作有何意义”“文学作品如何表达爱国情怀”等,小组团队协作,以PPT形式进行10分钟的汇报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3. 全班分享: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训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铭记和反思?如何审视文学作品的时代价值?如何看待张纯如的正义写作?
(三)结合现实
1. 现实案例分析:提出一些现代战争和冲突的案例,如叙利亚内战、乌克兰冲突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平的重要性和个人在维护和平中的责任。
2. 学生个人反思:点名其中几位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文学阅读以及学习生活,谈谈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和平与责任,培养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等。
案例2:
案例主题:从《我们仨》看家庭亲情与社会责任
教学目标:通过文学批评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杨绛作品《我们仨》中的家庭亲情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支持;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部分
1.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家杨绛及其家庭背景,特别是钱钟书和杨绛的家庭生活。
2. 提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亲情和个人成长有何关系??
(二)讨论与分析
1. 文本细读:提前一周布置全体学生阅读此书。上课时,通过“雨课堂”的随堂试卷功能,检验学生是否阅读此书,并将阅读完成情况计入平时成绩。
2. 小组汇报:按照教学的任务计划,指定一组同学以该作品为对象准备相关论题,如:“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文学如何表达亲情”等,小组团队协作,以PPT形式进行10分钟的汇报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3. 全班分享: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家庭的责任和爱?如何看待以《我们仨》为代表的亲情文学写作?
(三)结合现实
1. 现实案例分析:提出一些文学作品(如余华的《活着》、巴金的《家》等)中的家庭书写,分享这些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力量和意义。
2. 学生个人反思:点名其中几位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文学阅读以及家庭经历,谈谈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爱和支持家庭成员,如何在家庭中承担责任和义务。
六、特色及创新
显性思政教育:在课程中明确讲解和讨论文学作品中的思政主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知。
隐性思政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文学批评中,如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课堂氛围的营造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情感与理性并重:
情感教育: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感人故事和人物命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其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理性思考:引导学生通过理性分析和批判思维,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思政主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七、教学效果
(一)思政教育的践行: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明显开始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价值观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注重阅读具有文化内涵、历史底蕴和伦理关怀和的文学类作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质、现实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术能力的提升:文学批评学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文学研究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分析能力,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阐释和评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学术研究水平和文献综述能力等方面明显得到提升。
(三)审美情感的形成:文学批评学课程还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此外,课程还适当启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