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发布部门:学院发布时间:2024-06-11浏览次数:10

《外国文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文化与传播学院

王巧玲(负责人)

一、课程概括

《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立足于“修身立德,学以报国”的创新人才培养,依托“马工程教材”,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素养提升相交融,重视培养学生利用智慧学习方式提高文学鉴赏与批评的能力,同时,课程贯彻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引导学生立足国家发展与自身需求,提升个人修养与人文素养,树立世界眼光,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以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理念积极推动世界文学文化平等对话、互学互鉴,实现以文化人,以文传声。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掌握外国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化背景。学习外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批评方法,理解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社会学等的交叉联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批判性思考。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见解。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培养独立研究和学术探索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价值目标

增强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培养国际视野和文化包容性。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讨论,提升个人的道德情操和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文学创作或批评实践。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思政元素

《外国文学》课程不仅传授文学知识,还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和价值观念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元素较为丰富,主要包含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人道主义精神、道德伦理问题、社会责任感、跨文化交流、批判性思维、艺术审美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也包含民族复兴、民族精神、创新思维、家国情怀、社会担当、民族自信心等内容。《外国文学》课程在“提升核心素养,服务立德树人”的课程核心理念指导下,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维度将思政育人融入教学,培根铸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课程突出外国文学教学的文化桥梁作用,重点关注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鉴赏西方文学?如何用运用比较法将外国文学基本内容与我国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具体结合起来?课程思政的重点是文化认同与价值引领,通过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讨论,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援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智慧,将爱国情怀、道德修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等思政元素地融入教学过程,重视国家意识与政治认同,同步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表: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点例举

时期

作品/作者

思政点

古典时期

《伊利亚特》/荷马

英雄主义与个人牺牲


《神曲》/但丁

宗教信仰与道德审判

中世纪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

文艺复兴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个人道德困境与社会责任

启蒙时期

《老实人》/伏尔泰

理性主义与社会批判

浪漫主义

《巴黎圣母院》/雨果

人道主义与社会不公

现实主义

《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

个人欲望与社会道德的冲突

现代主义

《尤利西斯》/乔伊斯

主观经验与现代生活的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

《万有引力之虹》/品钦

权力结构与个体自由

当代文学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魔幻现实主义与历史记忆


《飘》/米切尔

战争与和平,女性独立与社会地位

四、设计思路

《外国文学》是一门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结合当前学生对异质文化存在认知偏差、自主学习意识较弱、思想观念仍不成熟等问题,通过深入挖掘文学中的德育元素,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使价值观培养和人格塑造融入外国文学教学之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的设计:

  1. 对原有的教学大纲、教案和多媒体材料进行修订和完善,将课程德育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内容融入课程,形成“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 引入雨课堂等互动教学模式以及启发式、嵌入式等新型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引导创新思维,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紧密融合。

  3. 确定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形式和考核标准,注重德育渗透教学效果的评估,实现对课程目标达成及教学成效的有效评价。


五、实施案例

案例1神话与现代灵魂:古希腊神话中的思政探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综合理解: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古希腊神话的故事内容、文化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化与文学联系:学生能够识别古希腊神话对后世文化和现代价值观的深远影响,并理解其在文学创作中的持续作用。

2)能力目标:

批判性与分析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技巧分析神话故事中的道德困境、人物行为及其背后的社会和哲学含义。

沟通与表达能力:学生能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清晰、有逻辑地阐述自己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相关性。

3)价值观目标:

道德与伦理意识:学生能够通过神话故事的探讨,培养对个人行为和社会正义的深刻认识,形成对道德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作为公民应承担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贡献。

【设计思路】 通过教学,确保学生不仅获得必要的知识基础,而且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同时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二)教学实施

第一阶段:引入与背景介绍

1)课程导入

介绍古希腊神话的重要性和对后世的影响。

讨论神话与文学、艺术、哲学的关系。

2)古希腊文化背景

介绍古希腊的地理、政治和社会结构。

讨论古希腊人的生活和信仰。

第二阶段:神话故事学习

1)主要神祇与创世神话

学习宙斯、赫拉、波塞冬等主要神祇的故事。

分析创世神话对人类起源和自然现象的解释。

2)英雄传说

学习赫拉克勒斯的十二项劳动、忒修斯的冒险等英雄故事。

讨论英雄的特质、挑战和成就。

第三阶段:思政主题探讨

1)如何辩证地看待希腊神话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何启示?

通过神话故事讨论忠诚、勇气、正义等道德品质。

分析人物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后果。

2)神话是民族精神的积淀,它总是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和意识,中西神话中反映出中国人和西方人怎样的民族精神?通过比较,我们又该对这些神话中透射出的民族精神持一种怎样的立场和视角呢?

探讨神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神的责任。

讨论权力如何影响个人和社会。

【思政小结】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思政要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中国古代神话的民族精神。(2)中西古代神话精神需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在具体讨论过程中,要紧密围绕思政要素展开话题,尤其是中西神话特点差异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启示可作为讨论的升华主题,这个话题可以从坚定民族自信心、培养“和而不同”与“西为中用”的胸怀和抱负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第四阶段:现代价值观的反思

1)古希腊神话与现代社会

讨论古希腊神话中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异同。

分析神话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2)跨文化比较

比较古希腊神话与其他文化中的神话故事。

讨论不同文化对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的不同看法。

【思政小结】中西神话呈现出极大的差异,如中国神话重视人的社会性,重社会责任、重伦理道德、重因果报应;希腊神话重视人的自然性、个体性,重个人权利、荣誉和意志。中国的神是“德”的凝聚,希腊的神是“力”的象征;中国神话以善审美,希腊神话以真审美。所以我们要坚定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并能够去学习西方文化中积极的、有益的成分。

第五阶段:综合应用与评估

1)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讨论神话中的思政主题。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深入理解神话人物和情境。

2)分享心得和课程总结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反思,分析古希腊神话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课程回顾和总结。

【思政小结】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在学生明确古希腊神话中人本意识的基础上,能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来看待其积极面和消极面,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以赫拉克勒斯、赫克托尔等英雄的人生选择为榜样,让他们学习希腊英雄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勇挑民族复兴使命,同时发扬时代精神,为自己的学习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和追求。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与互动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

论文写作与口头报告

(四)课程考核与评估方式

课堂参与度

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表现

论文质量和口头报告

(五)教学资源与思政素材

古希腊神话相关书籍和文献

神话题材的艺术品和电影

跨文化神话故事集

当前的新闻报道和时事问题,如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科技发展等

表:教学设计一览表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与案例

课程思政融合点

融合方式

引入

介绍古希腊神话及其文化意义

神话与现代价值观的联系

如何理解神话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知识学习

宙斯与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个人与集体的责任

如何从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中看到对环境保护的责任?

能力培养

分析奥林波斯诸神的分工

自由与责任的界限

宙斯作为最高神明,仍要受到其他神灵的制约,如何启发我们对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思考?

价值观塑造

赫拉克勒斯的十二项劳动

勇气与毅力的重要性

赫拉克勒斯的故事如何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勇气和毅力?

思政讨论

普罗米修斯的火种与人类文明

创新精神与为公共利益的牺牲

普罗米修斯给人类带来火种的行为,对我们如何看待科技创新的责任和伦理有何启示?

综合应用

角色扮演:神话英雄与现代社会议题


个人行为与社会进步

如果你是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你会如何参与解决当今的全球性问题?

反思与评估

学生反思神话故事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终身学习与自我提升

神话故事如何影响你的价值观和生活选择?你如何将这些故事的教训应用到个人成长中?

【设计思路】

通过神话故事与现代价值观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建立知识框架。通过分析神话人物的行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通过讨论时事新闻,将神话故事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通过角色扮演和反思报告,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自我表达。

【思政融入方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神话故事中提炼道德和伦理原则,并与当代社会问题相对照,实现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入。学生在分析和讨论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而且形成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和个人价值观的反思。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古希腊神话的基本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同时在思政教育的引导下,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


案例2:《堂吉诃德》: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话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堂吉诃德》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2)分析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与桑丘的现实主义,探讨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3)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思政点融入

课程导入

介绍塞万提斯及其创作背景 简述《堂吉诃德》的主要内容

强调文学对个人价值观和社会观念的影响

人物分析

深入分析堂吉诃德和桑丘的性格特点 讨论他们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价值观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理想与现实

探讨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与桑丘的现实主义 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讨论如何在追求个人理想时考虑现实条件和社会需求

社会批判

分析作品中的社会批判元素 讨论塞万提斯对当时社会的反思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如何反映和批判社会现象

价值观讨论

讨论作品中的正义、勇敢、忠诚等价值观 分析这些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角色扮演

学生扮演堂吉诃德和桑丘,进行情景模拟

通过角色体验,加深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理解

创意写作

学生以堂吉诃德或桑丘的视角写一篇日记或信件

鼓励学生从文学角度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看法

跨文化比较

比较《堂吉诃德》与其他文化中的理想主义形象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想主义

课程总结

回顾课程内容,强调作品的文学和社会价值

强调文学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堂吉诃德》的分析报告 完成创意写作作业

巩固课堂学习,深化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课程思政:怎么理解堂吉诃德的悲剧形象与喜剧形象?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创作的一部具有双重性质的作品,它既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喜剧,这种双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悲剧形象: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堂吉诃德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骑士,他试图以过时的骑士道精神来改变现实世界,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导致了他不断的失败和挫折。

孤独与误解: 他的高尚理想不被周围的人理解,甚至被嘲笑和误解,这种孤独感和不被理解的痛苦是悲剧性的。

失败与疯狂: 堂吉诃德的行为常常导致失败,甚至疯狂,他对自己的幻想深信不疑,这种对现实的逃避和精神上的错乱也是悲剧性的体现。

高尚品质的牺牲: 尽管堂吉诃德的行为显得荒谬,但他的勇敢、忠诚和正义感等品质是高尚的,这些品质在现实世界中往往被牺牲和浪费。

2)喜剧形象

荒诞的冒险: 堂吉诃德的许多冒险都是基于他的幻想,这些冒险常常显得荒诞不经,引发读者的笑声。

幽默的语言和情节: 作品中充满了幽默的语言和情节,塞万提斯运用讽刺和夸张的手法,创造了许多令人发笑的场景。

对现实的讽刺: 堂吉诃德的行为虽然荒谬,但他对现实的批判和讽刺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这种讽刺手法带有喜剧色彩。

人物性格的滑稽: 堂吉诃德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显得非常滑稽,比如他将风车当作巨人、将客栈当作城堡等,这些滑稽的误解为作品增添了喜剧效果。

桑丘·潘萨的角色: 堂吉诃德的侍从桑丘·潘萨以其实际、机智和幽默的性格为作品带来了许多喜剧元素,他的现实主义与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堂吉诃德》的这种双重性质使其成为一部独特的文学作品,它既让人发笑,又引人深思,反映了人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和探索。通过堂吉诃德的形象,塞万提斯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的矛盾以及个人在世界中的位置。

总结】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有着多方面的启示,大学生可以从堂吉诃德身上学习到对理想的坚持。在面对现实挑战时,保持对理想的追求和信念,即使这些理想可能与主流或现实不符。堂吉诃德虽然行为荒谬,但他的行动力值得学习。大学生应勇于将理想付诸行动,不畏困难,积极寻求实现目标的方法。堂吉诃德的经历告诉我们,理想需要与现实相结合。大学生应学会在追求理想的同时考虑现实条件,寻找实现理想的可行路径。

)教学方法

讲授法、文本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意写作、跨文化比较

)教学资源

《堂吉诃德》原文或翻译版本

塞万提斯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学术评论和文学分析文章

【设计思路】《堂吉诃德》是米格尔··塞万提斯创作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疯狂的骑士堂吉诃德和他的侍从桑丘·潘萨的冒险故事。这部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主题。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堂吉诃德》的文学内涵,还能够从中吸取对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深刻启示,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案例3: 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与当代大学生:对话个体责任与社会担当"

(一)教学目标

1.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概况

2.“多余人”形象的典型性与普遍性(重点)

3.“奥涅金诗节”的内涵(难点)

4.普希金的文学贡献

(二)教学实施

导入环节:

介绍故事梗概:《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作家普希金创作的诗体小说。小说大致内容为彼得堡的贵族青年奥涅金因厌倦上流社会生活来到莫斯科乡下居住,在乡下结识年轻的诗人朋友连斯基和乡下贵族拉林家的女儿达吉雅娜;连斯基爱上了达吉雅娜的妹妹奥莉加,而达吉雅娜爱上了奥涅金;达吉雅娜写了情书向奥涅金表白,奥涅金拒绝;后来奥涅金在一次舞会上故意向连斯基的女友奥尔加示爱而激怒连斯基,之后在决斗中杀死了连斯基,因此离开乡村开始旅行。几年后奥涅金在上流社会的舞会上再次见到已成为将军夫人的达吉雅娜,并向其求爱;而达吉雅娜虽仍爱着奥涅金,却决然拒绝了他。

讲解环节:

(一)作品背景:介绍普希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9世纪俄罗斯社会的特点。

作者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于1799年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童年时代,普希金跟随法国家庭教师学习法文,8岁时就能用法文作诗;同时,保姆对他进行了俄罗斯民间文学的熏陶,从小培养了他对民间语言和口语的热爱。普希金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在诗歌、小说、戏剧和童话等多种领域里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在普希金之前,俄国“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的诗歌,俄国诗人们为了寻求灵感必须骑上飞马别加斯奔向他乡异域”,《叶甫盖尼·奥涅金》被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也奠定了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传统。自此,俄罗斯真正的民族文学开始。

(二)文学形式:分析诗歌小说的结构、风格和语言特色。(略)

(三)人物分析:深入探讨奥涅金、达吉雅娜等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奥涅金在彼得堡生长,接受法国文化的一些“东拉西扯、一知半解”的教育,年轻便在舞会情场周旋。他厌倦浮华,来到乡下,却似乎哪里也融不进去,哪里也不会因缺了他感到空落,是一个俄罗斯式的“多余人”。

达吉雅娜则是故事中莫斯科的一方,寄托着俄罗斯的民族性。她生于乡下贵族家庭,接受的也是法国文化的教育,却爱俄罗斯广袤的原野、爱白色的冬天。达吉雅娜的悲伤、挣扎激烈而真挚,她是一个比奥涅金自洽得多的、完整的人,正如普希金所写“我的忠实的理想”,一位“永恒的女性”。

研讨环节

(一)主题探讨:讨论作品中的爱情、自由、命运等主题。

1.为什么普希金让奥涅金而不是连斯基做故事的主角?

奥涅金是一个既不愿坚持个人主义又不愿为群体献身的人。他没有一种解决根本人性矛盾的办法和立场,于是他落在了两种基本的人生观之间而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而“多余人”是人的个体与群体这一根本矛盾未能解决的一种人类的具体历史形态。简而言之,欧洲可以有千千万万的连斯基,而奥涅金是俄国的奥涅金。

奥涅金形象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便主要在于他具体而感人地体现了人类这种与生俱来的永恒矛盾。在沙皇俄国的历史条件下,奥涅金在个人生活上厌倦上流社会而又不能融入乡下,在立场上也无法选择站在政府权贵或广大人民任何一边,于是奥涅金是俄国的奥涅金,反映了俄国社会一边是欧洲与俄罗斯“双头鹰”式的社会文化境况,以及农奴制下俄国社会阶层的断裂与压迫;同时也是人类的奥涅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纠缠。

2. 奥涅金之迷失与割裂,对今天的大学生有何启示?

 “谁在年轻时候便很年轻,谁能够不迟不早地成熟,逐渐对生活的冷酷不幸学会了忍受,谁就算幸福。” 某一部分的奥涅金潜入了普遍的衰亡,另一部分的他还活着、爱着,被达吉雅娜吸引,厌恶社交场合的虚情假意。然而奥涅金是可以二分的么?正如我们是可以二分的么?我们困惑而又时常忘了困惑,复杂而又浅显,无法再归于自己内部的某个核心而达到完整。而这种“不完整”相较于卡尔维诺笔下分成两半的子爵,“有时一个人自认不完整,只是他还年轻”,是一种新的散沙式的不完整。而时至今日,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青年人的我们,又该如何找寻自身的完整、触及时代的臂膀,而将人生的路越走越宽?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

教学目标与方法

课程导入

介绍普希金及其在俄罗斯文学中的地位 简述“多余人”概念

激发学生兴趣 为理解作品背景和主题做铺垫

课程讲解

1. 作品背景介绍2. 诗歌小说的结构和特点3. 人物形象分析

讲授法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课程练习

文本精读:选取章节进行深入分析 小组讨论: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



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角色扮演

学生扮演奥涅金和其他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增强学生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理解

主题讨论

围绕“爱情与自由”、“个人与社会”等主题开展讨论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主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创意写作

学生以奥涅金视角写日记或信件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加深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

跨文化比较

将奥涅金与其他文化中的类似形象进行比较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余人”形象

课程总结

回顾课程内容,强调讨论奥涅金的悲剧,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避免成为“多余人”。


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形成完整的认识,完成价值观引导

(三)课程思政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叶普盖尼·奥涅金》的文学内涵,还能够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和体验文学与个人成长、社会责任之间的联系。主要涉及:

  1.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奥涅金这一“多余人”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当前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如何积极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

  2. 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分析奥涅金的成长经历,讨论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和挑战,以及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培养社会责任感。

【结合其他作品】借助慕课平台课前学习,通过《红与黑》的故事进行链接:“于连是一个怎样的年青人”问题的导入提出“如何认识于连”的主题,借由课堂小测突出问题,围绕“如何理解于连的奋斗”这一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于连奋斗的三个典型环境开展师生研讨、生生研讨,通过组内合作、组间讨论,逐步进入主题,及时总结要点,多维度分析于连人物形象,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

【结合时事】结合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考公务员是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两个重要方向,分析指出:大学生村官通常指那些选择到农村地区工作,参与基层治理和乡村发展的大学生。这与“多余人”奥涅金的消极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大学生村官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基层的精神。大学生考公务员是出于对公共服务职业的向往和对国家治理体系的贡献意愿,这与“多余人”对社会服务缺乏兴趣的态度不同,启发学生思考在当前社会变革中,大学生应如何积极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以新时代青年奋斗经历对比小说主人公于连的奋斗和奥涅金的颓废,通过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反思青年奋斗者形象于连悲剧的成因,通过辩证交流法,对比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类型中青年奋斗经历,明确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选择正确的奋斗道路,为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四)融入方式

具体教学过程中,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利用学习通展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按照“课前课中课后”、“导测学研拓悟”等环节展开教学,强化东方与西方、文学与现实、教学与实践、文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通过问题导向、案例分析、中西对照、言传身教、成就鼓舞等思政教学方法,“明暗交替、显隐结合”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教学目标,并采用个人发言、小组汇报等定量+定性思政考核方式,完成教学评价与反思,持续性改进思政育人效果,培养宏观开放、文化自信的高素质应用型文科人才。

六、特色及创新

(一)专业内容与思政典型案例的精心打造优化内容供给

将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相互交融,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激发个人理想、社会责任感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比如堂吉诃德在“理想与现实”面前的坚持,哈姆雷特在困境面前的痛苦和思考,《老人与海》中“可以被打倒,但不会被打败的”硬汉精神……结合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走近这些经典形象,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借助文本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进而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文艺复兴时期”知识模块中,融入了“诚信、和谐、创新、进取”的思政教育内容;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知识模块,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0世纪文学”知识模块,引入了“国潮”“短剧”的爆火的课堂讨论,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模块,讲解了现实主义作家的责任和使命;借助“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服务于民族发展和国家所需。

(二)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丰富确保教学效果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入雨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以及启发式、嵌入式等新型教学手段,大量增加网络互动、视频教学、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例如在“但丁《神曲》”知识模块,采用网络互动、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引导同学们思考三个启发性问题:“天堂存在吗?”“地狱存在吗?”“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科交叉思维。又如在“雨果《悲惨世界》”知识模块,结合亲身经历以及中外地震救援的时事新闻等教学视频,直观的解析了强大的国家、稳定的政治制度对于保证国民安全的重要意义, 帮助同学们树立家国情怀、建立社会责任、塑造工匠精神。

3) 课程考核方式的优化及考核标准的细化体现思政成效

将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要方式的课程考核,修订为平时成绩占比60%、期末考试占比40%。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表现的考核,重点考核出勤率、小组讨论及课后思考题的回答情况、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如:积极回答问题、参加讨论每次加1分、开放式课后作业每次加2分。课程小论文选择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任选某一专题撰写一篇小论文,在考核标准方面,一方面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及文学论文写作能力(占比60%),同时考察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品格、责任感等方面的达标情况(占比40%)。思政教学效果在学生的期末考试和课后反馈中得到良好体现。

七、教学效果

(一)精心设计,培根铸魂以文本解读与课堂研讨相结合

《外国文学》课程立足文本,专设作家作品精读课。本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利用线上线下资源,课内外时间进行文本细读排练剧目,展开分组研讨活动。外国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本课程在精读外国文学经典时,启发学生对西方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进行探究,加深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认知理解。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研讨。既提出问题,也在研讨中补充学习相关文学批评鉴赏的方法和理论。继而以对具体文本的阅读带动对作家创作特色的鉴赏,以作品为原点带动对时代潮流变化的认识,以此深入理解西方文学思潮和流派更迭的深层原因。

以多元化教学方式关照现实,拓展学生的国际文化视野

互联网时代,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传统课堂,而是多元互动的课堂。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外国文学相关资源,如电影、电视、讲座、精品课程等。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资源,和学生们一起走进一个个丰富多彩且充满幻想的异国文学世界。借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国际文化视野。慕课、QQ群、直播课堂、线上讲座、电子图书馆等都是课程的补充资源。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可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拓展和专题研究,并及时在线上与课程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

)以经典哺育心灵,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全球一体化、东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了解东西方文学作品,感受经典文化精神,对于感悟人生、净化心灵、提高综合素质,形成强健的精神人格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提升核心素养,服务立德树人”的课程核心理念指导下,本课程的教学中突出外国文学教学的文化桥梁作用,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道德修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同步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在对外国文学史的梳理中,引入中西方文学比较的视野,带领学生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中,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Copyright©:浙江万里学院 浙ICP备050145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