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发布部门:学院发布时间:2024-06-11浏览次数:10

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文化与传播学院

杨志盛


一、课程概括

《语言学概论》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深化学生对语言现象的认识,并培养其具备扎实的语言分析与研究能力。本课程以现代汉语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语言学的核心原理和理论架构。授课内容既包括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微观层面的语言系统知识,又涉及语言与认知、语言与社会、语言接触与演变、世界语言分类、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人类语言与机器语言等宏观跨学科的议题。

通过全面而系统的语言学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言的内在结构与功能,更能深入理解语言与思维、文化、社会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课程将结合丰富的实际语言材料和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读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敏锐观察力和创新思维,提升其语言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本课程还将为学生今后从事语言研究工作或步入职场奠定坚实的基础,助力他们在相关领域展现出色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

综合考虑《语言学概论》的课程定位、知识体系与培养目标,提炼出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价值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 建立体系架构:理解语言学的相关原理和理论基础,包括微观知识与宏观议题两部分。

2. 了解微观知识:深入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和功能,包括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微观知识。

3. 认识宏观议题:摸索语言与认知、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接触、演变、世界语言谱系等宏观议题。

4. 认识语言多样:引导认识世界语言谱系概念,并比较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机器语言的特点和差异。

5. 培养跨学科思维:通过融合传统与前沿的知识和方法,拓宽其多维度思维方式,激发其创新和创造力。

(二)能力目标

1. 独立分析能力:能够独立运用语言学知识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识别和解释语言的结构、功能和变化。

2. 批判创新思维: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提出独到见解和解决方案。

3. 问题解决能力:能援用合适的语言学理论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

4. 沟通表达能力:在符合学术写作规范下,训练其资料搜集、数据分析、学术表达等综合性的沟通表达能力。

5. 跨学科应用能力:通过不断锻炼综合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解决复杂问题。

(三)价值目标

1. 专业素养与学术诚信:养成对观察、归纳语言问题的习惯和热爱,培养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学术诚信。

2. 社会责任与道德意识:理解语言在社会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培养负责任的语言使用者和传播者,强化道德意识。

3. 终身学习与自我提升:激发对语言学相关领域的持续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4. 跨文化交流与文化仔细: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理解和尊重,增进国际视野时使其保持文化自信。

5. 职业发展与实践能力:为未来从事语言研究或相关职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展现出色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为个人职业发展奠定基石。

三、思政元素

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我们认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思政元素有如下几点:

1.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国家语言的历史和演变,培养学生对国家语言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思想道德教育:在课程中讲解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3. 社会责任教育:通过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

4. 文化自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增强学生对汉语及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5. 国际视野:通过对不同国家、民族语言的比较,使学生明白语言和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1. 设计思路

通过上述课程目标与思政元素的总结归纳,我们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设计思路有如下几点想法:

1. 《语言学概论》作为语言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涵盖了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该课程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 在课程中挖掘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思政元素,如唯物辩证法、语言认同、文化自信、乡村振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并建立相应的案例库。

3.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语言实践模块,通过探究语言案例和实践一体化教学,让学生从语言生活的视角出发,结合所学的语言理论知识分析语言案例。

4. 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 《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设计思路与实施路径

  1. 实施案例

通过多年在教学工作中的积累,并结合《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内容,我们已积累一定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以下仅举三例加以说明具体的实施方式:


案例1导言 第一节语言的定义

具体知识点

1、语言的定义

2、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3、语言的特性与功能

微观思政目标

当代语言学的建立

实施步骤

1、导入第一小节,并提问:什么是语言?

2、先引入3位知名语言学家对语言的定义,并说明其所体现的属性。

3、借助雨课堂,观察两张不同图片所体现的语言的定义

4、给出一个通行的语言的定义

5、介绍言语和语言的区别

6、借助雨课堂,考察学生对区分语言和言语的掌握,接着给出综合定义。

7、总结第一小节内容,并进入第二小节“语言的特性”

8、借助图片“冰墩墩”和学生讨论“语言的特性”如何实现,接着总结第二小节内容。

9、借助图片讨论“语言的功能”是如何体现的,并总结第三小节内容。


案例2: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具体知识点

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的思维功能

微观思政目标

语言的社会价值

语言的应用价值

实施步骤

1、借助两个表情符号作为开场,引导学生思考语言的功能,并说明语言的功能可从社会和思维两维度切入。

2、举例说明语言的社会功能应包括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并加以说明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前提下,语言的社会功能的重要性。

3、举例说明人类语言和思维认知间的联系,引发学生思考语言、思维和经验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

4、以聋哑人为例,进一步思考人类思维是否必须通过语言实现,从而导入手语,并略微介绍我国手语的发展历程。

5、结合儿童语言发展各阶段的语言特征,并进一步说明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且不因语种不同而有差异。

6、最后介绍AI与语言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语言和机器语言的共性与差异,并以人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结束本章。

案例3第四章语法 第一节语法和语法单位

具体知识点

掌握语法定义

熟悉语素的类型和构成

了解词汇的类型和构成

微观思政目标

语言知识的普适性

跨文化的国际视野

实施步骤

1、通过英语和日语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语法。

2、先引入3个来自留学生的病句,并要求学生通过弹幕修改句子。

3、接着展示修改结果,然后给出关于语法的定义:词法+句法=语法

4、然后通过实例讲解语法的两个特点,分别是抽象性和递归性。然后导入一分钟视频,引导学生体验语法的递归性的实现。

5、介绍语法研究的对象,也就是语法系统中层级和单位,并通过下图解释各层级单位的组合关系。

6、总结第一小节内容,并进入第二小节“语素的构成和类型”

7、通过实例“他羞涩地看了看她。”解释“语素”和“词”的定义和区别。

8、借助汉语和英语实例,说明不同语言在进行语素分类时可能标准有所不同。

9、接着借助弹幕进行语素切分的练习,并介绍鉴别语素的方法一:“替换法”。

10、接着通过汉语和外语实例逐一介绍词、短语、句子等判定方式。

11、最后借助动态图例的方式回顾各层级的语法单位,并结束本小节。

  1. 特色及创新

立足OBE的教学理念

我们秉持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时发挥主导作用,并紧密围绕学习成果导向,进行反向设计教学、正向实施,同时灵活而持续地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策略,从而全面推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具体而言,我们基于OBE理念,紧密围绕“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这一核心目标,对课程进行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着力凸显“学生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双核心教学理念;同时,我们设定了“知识内化、能力提升、价值涵育”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积极搭建微观知识与宏观议题的课程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融入高阶性、前沿性学科知识,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强化思政引领,构建“专业导向、多重路径、总结反思”的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多样化方法、多维性手段、信息化环境、多元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活化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基于BOPPPS重构教学流程

BOPPPS教学模式的深刻启发,我们对《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流程进行了全新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为学生们带来更高效、更有活力的课堂教学体验。BOPPPS教学模式是一种科学规划与合理设计教学步骤的教学模式,它通过精确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该教学模式依据人的注意力特点,将课堂教学进行模块化处理,并细化为六个关键环节:引入(Bridge in)、教学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ent)以及总结(Summary)。在BOPPPS教学模式的框架下,我们对备课、学习环境的建立、教学过程、测试与学习总结等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设定了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并在实施后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前后测结果分析等反复打磨每一次的教学流程。

 2BOPPPS教学流程


(三)建设贴合内容的思政案例库

将《语言学概论》与课程思政内容有机结合,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的微观知识和宏观议题,引导他们关注语言与文化、社会之间的联系,并思考如何运用语言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也在原来的课件基础上,从章节主题到具体的知识点,巧妙结合课程思政,以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思政目标。

在微观层面,语言是由词汇、语法和语音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通过学习《语言学概论》,学生们可以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课程思政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达方式,每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因此,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应该注重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现象,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在宏观层面,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语言学概论》,学生们可以认识到语言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密切联系,了解语言在社会交际、文化传承、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课程思政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语言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例如,我们可以讨论如何利用语言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和谐稳定,或者如何利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问题。

七、教学效果

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语言学概论》一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有如下几点具体成果:

(一)结合雨课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OBEBOPPPS等理念和策略推动我们探索更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此一目标,结合雨课堂这一现代化教学平台使我们的目标得以实现。借助雨课堂的各项功能,我们可以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包括随机点名、弹幕、投稿、词云等,一方面活络课堂氛围,一方面我们可以据此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习得情况与专注程度。

 3 课堂活动剪影

(二)基于雨课堂实现“课前预习+课堂案例引导+课后检测”的多维度学习评价模式。学生一般对《语言学概论》抱有畏难情绪,同时对语言学理论的接触也较少。对此我们通过雨课堂来实现“课前预习+课堂案例引导+课后检测”这一多维度评价模式来提高、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前预习”环节布置5-8分钟的慕课视频与简单的测验题,确保学生在课前具有一定的先备知识;“课堂案例”环节则是将大大小小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于丰富多样的语言案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全方位思政育人目标。“课后检测”环节除了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外,也布置讨论题和应用题,培养学生结合语言理论解决语言问题的实践能力。此外,我们还布置专题书面报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学术诚信、独立思辨等能力。

 4 专题报告、预习视频、课后测验

(三)三年间多次获得校级荣誉。

1.2024 年浙江万里学院“示范课堂”(语言学概论)优胜奖,校级。

2.2023 年浙江万里学院第四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语言学概论)三等奖,校级。

3.2023-2024 学年第 1 学期第 1 周、第 16 周课堂教学巡查活动通报,课堂总体评价“优 ”,校级。

4.2022 年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第一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校级。

 5 部分获奖证书与公示

 6 学生课程评价截图



Copyright©:浙江万里学院 浙ICP备05014579号-1